14.1《故都的秋》任务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4.1《故都的秋》任务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士眉间意,离人心上秋——《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写景状物散文单元的必讲篇目,也是一篇历久弥新、传吟久远的散文名作。本文通过对北平秋景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秋的自然景色,风物人情,抒发了对北平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一种忧郁、孤独的心绪,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预习指导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圈点勾画触动你心弦的句子。

2.结合学案的背景资料,做到知人论世。

3.读背“飞花令”中古诗词里有关“秋”的诗句。

学习目标

1.赏秋景、品秋味、析秋情,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思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赏秋景、品秋味、析秋情,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思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秋挥毫泼墨,为秋放纵笔端,酝酿吟秋之佳句,流淌诵秋之美文。看图猜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秋有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有色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秋有声

古人写秋,赏其形,观其色,听其声,那么郁达夫不远千里,颠沛流离来到北平,饱尝一尝什么?秋味。那么,我们就跟随郁达夫一起来品尝一下这独有的“秋味”。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诵读,知秋意

自学指导:快速诵读,思考:

任务一:本文的文眼句是什么?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圈点勾画,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

【点拨】: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和底色。

任务二:郁达夫钟情于这独有的秋味飘荡在何处,流落到哪里,又体现在哪些北平的景物中?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段3-11,找出相关的景物。

点拨:秋院(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细咀嚼,品秋味

自学指导:再次诵读、美读,读出独有的“秋味”。

【注意:任选一幅秋景图,读准字音、节奏、情感。】

小组合作: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巧妙地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注意:以秋院、秋槐、秋雨为例,任选一幅画面,组长统筹安排】

秋院组:

点拨:一椽破屋:陈旧、凋敝,衰败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驯鸽的声音极微小,衬托出环境的寂静、幽静,体现出作者那种宁静、悠闲。

泡一碗浓茶:喝茶是闲人雅趣,特别是“浓”字更能传达出一种苦涩的味道。清苦、清闲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蓝白色是冷色调,能传递出心情的低落和凉意。清冷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几根疏疏落落”数量上稀少,“尖细且长”写出秋草的外形:枯瘦、衰弱,生命的悲凉。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郁达夫在秋院细数漏光与王安石罢相后“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异曲同工,都体现出作者的清闲和淡淡的落寞情怀。

秋槐组:诵读如何体现静

点拨:“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通过触觉来写静。这句话能感受到一种安静和一丝寂寞、失落。

如果不是万籁俱静的环境,就不会有这样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就不会有这么精致的触觉。

纵才八斗,也“有志不得骋”,国事艰难,郁达夫不得不从上海退隐到杭州,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水流,是何等苦闷,何等寂寞!

秋雨组:

点拨:“灰沉沉的天底下”、“一阵凉风”、“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这些语句能看出作者哪种清闲的感觉,从文中我们读到了凉,那么悲从何来呢?其实这里面化用了辛弃疾的名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请看下面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天气转凉了,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作者谈天气不谈国事,反映的正是一种政治高压。化用名句,含蓄隽永。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感其意,悟秋情

深入思考:为什么故都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作者还要像品味美食一样欣赏他,愿意折寿去留住它,深爱它?(联系时代和创作背景)

点拨: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通过对郁达夫孤独秋景的感受,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