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危机意识在中学历史教学应用中的两点建议.docx

忧患危机意识在中学历史教学应用中的两点建议.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忧患危机意识在中学历史教学应用中的两点建议

?

?

摘要: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主要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光荣”面,缺少中外纵向的对比,掩饰了“负面”,容易误导学生盲目的“自豪感”,不利于对学生忧患危机意识的培养。一些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补充,但又缺少准确材料,标准不统一,操作困难。所以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补充相关材料,标准统一;二是进行考试命题引导。

关键词:盲目“自豪感”忧患危机意识补充材料数据命题导向

在日常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对于中国历史中的各种“历史成就”往往充满了自豪感,学完了古代史就感觉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如何如何领先世界,洋洋自得;近代史愤慨完了就高喊“落后就要挨打”的口号;现代史学完了总结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改革开放成就辉煌”等等结论……

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面前,这种现象使我想起了自我满足、自我安慰、偶尔喊出一两声革命口号的阿Q,想起了忧国忧民的鲁迅先生,同时也想起了胡锦涛在2008年元旦的几句讲话:全党要继续牢牢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始终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不断开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新局面。那么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如何去引导、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他们甩掉阿Q的形象,勇敢、理性地面对现实,进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心,使我们的国家在将来的世界发展中永远充满竞争活力呢?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现有教材当中的一些特点。

我们初中的历史教材太善于总结我们老祖宗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弊端就被掩饰了,这样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制度先进、文化灿烂、人民勇敢……总之我们的祖国什么都好,不知道我们与他国之间的横向差距。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容易自我陶醉,失去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也就没有了奋发向上的进取心。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教材在弘扬我们先进的历史文化和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我国在某些方面的落后性,以培养学生的民族危机意识。

例如《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课本当中仅仅列举了三代领导人为解决台湾问题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及成就,展示了海峡两岸交往成功的一面,但是没有补充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所以学生的感觉也就是形势一片大好,今后“坐等”台湾回归就行了。

跟第五单元相似的、需要比较补充对比的课节太多了。前几天我在授课过程当中做过实验比较:没有进行过这方面补充比较之前,同学们都自认为我国的科技、军事在世界上是一流的,都为祖国的强大感到极度自豪。当我补充目前的钓鱼岛问题、南海诸岛问题时,尤其是补充了我国的航母、无人机等技术后,大部分学生纷纷表示立即武力解决以绝后患。但我再次补充目前中美前沿的军事、科技力量先进性的对比,中日海军、空军技术参数的差距时,大家默不作声了,由“愤青”一下子转变成了“专家”,纷纷表示对中国外交部的措施表示理解、支持,今后还得努力学习、发奋图强,要爱国就要有真本事而不是狂喊口号。

我多次参加平度市的一些历史公开课的评审活动,大多数参赛教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这方面的补充比较,以激发起学生这方面的情感,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材料数据,结果就是“各吹各的号,各有各的调”。所以我建议我们的教材(或者教师用书)应该根据内容的不同,在思想、价值、文化等观念方面适当补充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情商火花的准确的材料数据,统一标准,以便于教师的操作。

其次,充分发挥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目前我们历史考试的目标主要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和理解能力,仅用极小比例的分数来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就导致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以考点记忆、书写练习为主,把学生变成了知识储备和输出的硬盘储存器和显示屏,忽视了学生的忧患危机意识,磨灭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能力,僵化了学生的情商,也直接导致了部分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我们的中学生毕业以后在社会生活中就成了“菜鸟”:理论起来可能头头是道,实践起来一道不道。

就拿对甲午战争的考试为例,我们目前的普遍考法是:回答出甲午海战的时间、地点,殉国的清军高级将领,《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延伸一点就是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谈一点启示等。对于这种考试,学生即使得了满分,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不是做历史学家,对其就没有太大的作用。

而据说日本对于这方面的考题是: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20世纪又打了日中战争,21世纪日本如果再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近因和远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地方?分析之。他们的学生如果要回答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可不是单单知道两场战争的过程就行了,至少要通晓中日两国之间的战略矛盾焦点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通过这两道考题对学生测试方向差异的比较,就不难看出中学历史教育导向对学生将

文档评论(0)

159****12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