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分析.docx

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分析

?

?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在贫血鉴别诊断中应用血液检验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了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30例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进行鉴别诊断,而实验组患者给予血液检验,然后对检验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6%,高于对照组的89.23%,同时实验组患者的RBC、Hb指标高于对照组,而Mev、MCH、RDW-CV等指标低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贫血患者进行临床鉴别诊断时,为其提供血液检验,不仅可以提高检测指标的准确性,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贫血鉴别诊断;血液检验;临床效果

R446.11;R556A2095-1752(2017)28-0199-02

贫血属于临床上发病率比较高的血液疾病,如果未给予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将会诱发一系列的疾病,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贫血临床症状的轻重或有无,主要取决于贫血的严重程度,大部分贫血患者会伴随有心律加快、肝脾肿大、心脏扩大等现象,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消化功能减退、心力衰竭、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做好贫血的鉴别诊断尤为关键,其可以为后续的治疗及康复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择了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30例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31例,年龄在28~57岁,平均(43.8±1.6)岁,病程在2~12周,平均(6.5±1.6)周;实验组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在27~58岁,平均(44.2±1.5)岁,病程在3~11周,平均(6.7±1.5)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方面的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进行鉴别诊断,而实验组患者给予血液检验,鉴别诊断过程中如果Hb在60~90g/L为中度贫血,Hb在30~60g/L为重度贫血,Hb低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在临床鉴别诊断过程中,如果存在面色外观苍黄或苍白现象,则怀疑患者可能存在贫血症状,要想更好的得到确诊则需要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为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血液检验过程中一般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4ml,按照要求对其白细胞、血小板及外周血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还需要对患者开展血生化检测。

1.3评价标准

(1)治疗效果。治愈:治疗后患者的贫血症状基本消失,红细胞数增加,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贫血症状开始好转,红细胞数开始增加,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贫血症状和生命体征未见改善,红细胞数未增加。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数×100%。(2)对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比容(Mev)、红细胞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比容分布宽度一变异系数(RDW-CV)等指标进行记录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通过相关诊断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贫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3.46%,而对照组仅为89.23%,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结论

贫血属于临床上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类疾病,其多是因为人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不断降低诱发的现象。临床研究发现,贫血的诱发因素比较多,而且贫血初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因此很少引起患者的重视,耽误了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时机。通过对贫血的发病机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可以将贫血的诱病机理划分为:(1)骨髓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缺铁性、骨髓病性、巨幼细胞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破坏增多,如溶血性贫血;(3)红细胞丢失增加,如失血性贫血。

同时根据红细胞形态可以把贫血划分为正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贫血无特异性,属于一种慢性的过程,大部分临床症状比较隐蔽。而巨幼细胞性贫血属于贫血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妊娠期妇女及婴幼儿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在内科老年患者中,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病率也非常高,从而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影响吸收不良,并且机体消耗过多,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效

文档评论(0)

188****51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