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课改
你的另一个名字是妥协
一个江苏人对浙江新课改的思考
?
?
臧志军
受邀评论一下最新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感到有些为难,因为只看到了文本,对实际情况不是很了解。这种情况下的评论容易沦为学究式的语词堆积,成为用一套概念攻击另一套概念的载体。为了避开这个陷阱,还是抛开那些理念层面的分析,只讨论一些实施层面的细节。
一、背道相行的两个省份
2014年下半年,号称在全国中等职业领域领先的两个省份——江苏与浙江——都有一些新的动作。江苏省在上半年举行了公共基础课程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下半年又进行了八个专业的专业技能抽测,而浙江省则在2008年课改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课改方案,并开始了试点。
就从这个两个决策来看,两个省份对上一轮的课改显然有不同态度:江苏人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课改成果落实,所以需要通过技能抽测来检验、提高教学质量,而浙江人认为上一轮的课改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这似乎说明浙江人对上一轮课改的效果更为不满。
但实际上,两个省份对上一轮课改的态度差别远没有表面上看来的那么大。《方案》共列出了五项主要任务: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方式、打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与选择性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很明显,五项任务中缺少了课程内容方面的要求。我们只能理解成课程内容问题已经在上一轮的课改中解决了,新课改无需再下大力气。无论是江苏还是浙江都没有当然也不能否定上一轮的课改,都把这次的新动作视为上一轮课改的延续。
如果两个省份的新做法分别落实,很可能会出现下述的情况:江苏省通过技能抽测倒逼学校,把前期课改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层面,是在既有框架内做增量,浙江省则通过多元选择与多样的课程体系来增加职业教育的灵活性,是在既有框架外做增量,两个省份似乎有可能走上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发展道路。
当然,仅凭今年下半年的一二项决策就说两个省在职教发展上分道扬镳显然言之过早,同时,由于无法对上一轮的课改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我们也难以评论哪种做法更合适。但有一点却不得不说,浙江省在既有框架外做增量的做法已经引发了一定的误解:在一般人的理解中,课程改革是无法脱离课程内容改革的,所以许多人都认为新课改又会来一次课程内容改革(事实上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从而产生了“又一次折腾”的抵触情绪。
二、选择、对话与资源
浙江省此次《方案》大概有两个核心任务,一是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二是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其余的任务中大量使用了“引导”、“鼓励”等非刚性的“吴侬软语”,大概可以看作非核心任务。
所谓的多次选择,是指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要在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方面进行至少两次选择。从行文来看,大概是第一次选择就业或升学方向,第二次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所谓遥选择性课程体系,是指所有课程分为“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前者是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者是自选模块,包括部分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课程。
这种安排的最大特色与优势在于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可以在就业与升学方向、专业、课程等不同层面进行多次选择。这一改革直指中国职业教育广为世人诟病之处——把市场经济文化中浸淫、成长的青年钩挂在计划经济式的教育结构中。在整个社会整体转向需求驱动的情况下,中国教育仍然固执地坚守着供给驱动的原则——我提供哪些专业、哪些课程你就要学习什么专业、什么课程。浙江省的做法可以看作在计划导向的中国职业教育大厦上撤下了一块砖,尽管这不一定是最关键的那一块,但至少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应该为这一进步喝彩。
但中国的职业教育往往不缺美好的概念,难的是那些概念如何落实。对浙江省的这一改革我们自然也要保持些许清醒。这份《方案》着墨最多的是选择,最言之不详的也是选择。学生在第一学期结束时选择了升学路径,但到了二年级发现自己不想升学了,他该怎么办?如果学校发现他不适合继续升学,而学生却偏执地要求继续升学路径,学校该怎么办?学生可以在学习一段时间后随意转专业吗?学生可以大跨度地跨专业选修自选课程模块吗?这些问题共同指向一点:中职生尚不成熟,怎么保证他们作出成熟的选择?如此说来,相比提供可选择的机会,提供真实信息和学校—学生的对话机会以帮助孩子们学会选择至少同等重要。可惜,这一点被《方案》忽视了。
《方案》还忽视了学校提供选择机会的能力。在江苏的许多地方,面向对口单招的升学型职业学校的招生一般要好于就业导向的职业学校,那么在浙江会不会出现大批学生涌向升学路径,导致就业路径的学生数锐减?这时学校的教学资源能否支持一边倒的选择?同样,如果选择就业路径的学生太多呢?这些情况未在《方案》中被提及,显然是把问题转嫁到了学校身上。学校很有可能会陷入两边不讨好的境地:学生可能会要求更为自由的选择,而学校却由于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