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发展视角下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优化.docx

动作发展视角下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优化.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动作发展视角下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优化

?

?

王骏昇展恩燕张龙凤李博睿

摘?要:小学生动作发展对于提高专项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基于动作发展视角,分析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体育课程评价的现状与问题,借鉴动作发展理论,构建小学课程动作发展水平目标,以基本运动技能、过渡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层次选择课程内容,按照动作发展阶段组织教学内容,融入动作测试和评估完善教学评价,希望为小学体育课程设置的优化和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支持。

关键词:动作发展;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9-0035-03

教育部自1954年组织编订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以“增强体质”为指导思想,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限定学习内容、学习时数和评价要求,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较好地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提升了体育教学质量。2001年,为适应国家教育改革需求,教育部开始实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丰富了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习领域和评价方式,给予基层学校更大的课程内容选择自主权,并于2011年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了我国的体育课程体系。尽管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是依旧没有完全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颓势。目前,全国儿童青少年总近视率为53.6%、肥胖率为6.4%[1],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2020年12月1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强调“十四五”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立足于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人类动作发展是指人的动作变化、变化的过程以及影响变化的因素,动作发展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未来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动损伤的发生[2]。因此,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要建立在小学生动作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适时发展专项运动技能。本文从动作发展的视角,分析小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力求对小学体育课程设置的优化提供参考。

一、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问题与优化

(一)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问题

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深受欧、美、日、苏等国家的影响。从学习国外到自我发展,经历了八次改革。从“体质论”到后期的“三基理论”“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保健体育”等百家争鸣,我国体育课程目标包含课程总目标、学习方面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水平目标、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等四个层次[3]。

根据目标层次,设计体育课程目标时通常考虑全面,但较为偏重理念化,真正实施起来课程的可操作性较差,课程目标过全、过大,难以全面实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专项运动技能前需要先掌握该项技能的基本动作能力,再过渡到专项运动技能当中,目标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的,避免因课程目标过大而导致学生无法熟练掌握基本动作能力,进而出现学生学而不会的现象。

(二)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优化

动作发展研究起源于心理学领域,逐步在体育领域、运动康复领域等广泛应用。欧美国家在学龄前教育阶段已将动作发展列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以动作发展教育为载体完成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教育目标[4],美国小学体育课程指导用书中,也以动作发展为基础,达成相应的课程目标[5]。动作发展有利于预防运动损伤发生和促进专项运动技能发展,间接提高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有效推进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在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了动作发展目标,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中也提到了动作学习,但都偏重于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的技术达标要求,即更加偏重结果,而并没有依托动作发展理论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发展做出长期的规划。

Seefeldt在1980年就提出了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的模型,指出儿童早期需发展基本动作技能,儿童中期到成年期发展过渡性动作技能和专门动作技能[6]。儿童期一般指3~8岁,小学水平一阶段年龄为6~8岁,水平二阶段年龄为8~10岁,水平三阶段年龄为10~12岁。因此,可以在运动技能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基本运动技能的动作发展要求,建立小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水平目标。如在水平一阶段,明确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移动动作、稳定动作和操控动作技能,细化基本动作技能的动作学习数量和质量要求。在水平二阶段,明确过渡动作技能和专项动作技能的动作学习数量和质量要求。例如从三年级开始逐步融入专项动作技能学习,从基本运动技能的组合动作逐步过渡到专项运动技能的单个动作

文档评论(0)

姜志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搞茯苓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