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力”的策略
?
?
黄艳芬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学生重要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新的教育体系环境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语文常规教学中,对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上问题较多,效果不佳,教师们迫切需要结合统编教材的特点,梳理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对应策略,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目标。
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古诗文等内容文简字精,创作时代久远,较为艰涩难懂。长期以教师主导,学生会感到内容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
同时,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少。面对教材大量增加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知识储备有些捉襟见肘,教学方式也较单一。当然,其中一个客观原因是统编教材试用至今仅三年,2019年9月起才在小学阶段全面启用。这些因素,往往造成教师备课时单元、年段的连贯性和整合性不足。
二、文化传承理解提升策略
(一)以课本素材为中心,提高教师的传承能力
国务院2017年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只有全面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实现真正的传承。在新形势下,教师要以课本为中心,不断发掘经典的内涵,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在教学中更准确地引领学生。
教师首先要对传统文化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教材中大量的古诗文,以不同主题为线在每一个单元中与现代文相结合。例如,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入了大量的动物素材,一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古诗《小池》和《画鸡》就被安排在以介绍动植物特点为主的单元。教师整体把握教材中这些因素,明确编者意图,就能更有效地备课施教。
此外,教师对传统文化内容要作深入、细致的学习。教材中的内容除古诗文外,也安排了较多的诸子百家内容。其中以《论语》和《荀子》等儒家大典尤为突出。教师则要以“仁”为中心,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名言中体会儒家思想,教会学生从这些经典名言中学有所得。此外,文化素材中传递的美好情感,也需要教师在深入学习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
(二)以单元主题为主线,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1.预习渗透
在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預习。以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的阅读目标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师能引导学生在预习中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在学习《示儿》时就能体会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承载的重量。同理,学生预习了解了诗人林升当年的生活处境,即可明白“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诗人借当前美景寄托自己忧思的情感。有效的预习,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让他们不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更能理解诗人所想所托,更好地领略古诗文中的蕴含的意义,实现单元阅读目标。
2.适当拓展
温儒敏先生曾指出,“教材只是提供少量的课文,如果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那么无论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统编教材单元主题鲜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起点,适当拓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中国古典神话、传说这类文章是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力”的主要阵地。如第九册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单元,每一则故事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文中的插图更是充满传统元素,《猎人海力布》是以剪纸、年画形式呈现插图;《牛郎织女》和“日积月累”的故事呼应,插图是旧版连环画式。编者精心安排的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均可加以利用,并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体验剪纸工艺,调查了解各地民风民俗,阅读民间故事,讲讲神话传说……让学生把传统文化从课堂延伸生活中,变被动为主动。
责任编辑?邱?丽
?
-全文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