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马型脑炎疾病详解.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东方马型脑炎,由东方马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

1

疾病名:东方马型脑炎

英文名:easternequineencephalitis缩写:EEE

别名:东方马脑炎;东部马脑炎疾病代码:

ICD:A83.2

概述:东方马型脑炎(easternequineencephalitis)是由东方马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主要侵犯马和人。因本病1933年流行于美国东部一些农场的马群,同年由TenBroeck和Merrill从病马中分离出病毒,故名叫东方马型脑炎。临床上以高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人偶然感染,但病死率可

高达50%。流行病学:

1.传染源鸟类为本病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在自然条件下本病毒在多种小野鸟和库蚊中自然循环和传播。人和马是偶然受害者。鸟类感染本病后,大多无症状,体内病毒血症约维持4天左右。野鸟中幼鸟体内病毒比大鸟滴度高,数量多。故小鸟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一些温血脊椎动物对本病毒易感。马感染后表现为病毒血症,病死率甚至高达80%~90%。但血中病毒抗原效价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马和人一样对本病毒不起传染源作用。

2.传播途径目前能分离到东方马型脑炎病毒的蚊种已达1000余种,其中黑尾脉毛蚊(clulisetamelanure)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黑尾脉毛蚊专吸鸟血,很少吸人血,是鸟类之间主要传播媒介。而烦扰伊蚊兼吸人血,故为人和家畜的主要传播媒介。蚊虫叮咬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偶可由人吸入含病毒的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且大多呈不显性感染,约2%~10%呈显性感染。人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本病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东北部与南方几个州,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加勒比群岛、阿根廷、圭亚那等国。其他地区菲律宾、泰国、捷克、波兰等国都从动物中分离到本病毒,但尚无病例发生。我国也从自然界分离到东方马型脑炎病毒,在人群血清学调查也发现东方马型脑炎病毒抗体阳性,由此推测,

2

我国除已知乙脑和森林脑炎外,可能有其他虫媒病毒引起的脑炎还未被人认识。

本病有严格季节性,多在7~10月,以8月份为高峰。在人间流行前几周,常先在家畜、家禽之间流行。本病毒对人的感染大多侵犯10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老年人。据统计10岁以下儿童约占70%,男女无明显差别。10~50岁之间显性感染少。

病因:东方马型脑炎属虫媒病毒A组。其代表株为TenBroeck株。在电镜下病毒颗粒为球形RNA病毒,有囊膜,直径为40~60nm,对乙醚、甲醛紫外线、脱氧胆酸钠敏感。对胰酶不敏感。能凝集1天龄雏鸡和成年鹅红细胞。60℃加热10min即可灭活,-70℃可长期保存。病毒在pH5.1~5.7不稳。本病毒在鸡胚、地鼠肾、豚鼠肾、猴肾、鸭肾等组结培养下良好繁殖。对实验动物如小白鼠、豚鼠、鸡有较强的侵袭力和毒力。脑内接种和皮下接种可使许多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发病。一些鸟类、啮齿动物、家畜、家禽均可感染。

另在中美洲和南美一些地区还有一种东方马型脑炎病毒变异株,其抗原性与TenBroeck株有明显差异。该株可在马群中引起急性神经性疾病,而很少引起人类发病。

发病机制:被受感染节肢动物叮咬之后,病毒在局部组织及局部淋巴结复制。病毒血症的发生与持续取决于神经系统外局部组织内病毒复制的阶段,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病毒的速度以及特异性抗体的出现,故而出现临床表现较大差异。

肉眼所见大脑充血水种,并有广泛的神经细胞变性,脑组织多处有出血灶。显微镜检查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周围套”。有的胶质细胞增生和多形核白细胞堆积形成结节。病灶主要见于大脑基底节,脑干灰质和白质,也可侵犯小脑和脊髓。

临床表现:潜伏期7~10天。除一部分病人有前驱症状如倦怠、食欲缺乏、腹痛、咽痛、头痛外,临床经过分三个阶段。

1.初热期急性起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伴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眼结膜炎等症状,体温很快升至39℃以上,持续2~3天,稍下降,然后再上升进入极期。

2.极期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40℃以上)和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病人有剧烈头痛、呕吐、肌张力增强,谵妄或嗜睡,很快进入昏迷或惊厥。颈项

3

强直明显,凯尔尼格征阳性,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四肢肌肉痉挛,部分病人表现麻痹。部分病人有眼肌麻痹,眼睑下垂、偏视。病重者因严重脑水肿发展成脑疝,引起呼吸不规则,直至呼吸心跳停止。也可因合并肺感染而死亡。死亡多发生在病后2周内。此期一般持续7~8天。

3.恢复期病程约10天后,体温开始下降,各种症状逐渐改善和恢复,病重者

文档评论(0)

医疗护理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卫生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医疗护理文档创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中级卫生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