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VIP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25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共4页。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综览苏轼关于家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深厚怀乡情结的人。

家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诞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家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家乡的心肠。一是来自家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家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家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终,家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家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家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家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溢家乡的气息。

不断怀念家乡的苏轼,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他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遗忘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家乡,认他乡为家乡。

但要认他乡为家乡,又要经验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家乡具化,与异乡对立。家乡的具化确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家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家乡是苦恼人生的虚化寄予,是对现实漂泊境况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家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诞生地的家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家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家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志向的旷达人生看法,不再与异乡对立。最终是,实现家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家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谐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假如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家乡:“我本无家更安往,家乡无此好湖山。”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家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觉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予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家乡,最终实现对家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到处吾乡到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特别苦痛的贬谪经验。

(选自冯小禄《苏轼的家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家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诞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家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家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家乡的依恋。

C.当家乡泛化时,它便是苏轼苦恼人生的虚化寄予,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境况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家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家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家乡,此时的家乡代表的是一种志向的旷达人生看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家乡的乡人和到家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深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家乡之后就对家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家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家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家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家乡。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家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家乡。

B.苏轼对家乡的具化有时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不得不遗忘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家乡,认他乡为家乡。

D.泛化了的家乡让苏轼实现了对家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特别苦痛的贬谪经验。

【答案】1.C2.B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实力。此类试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7****01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