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数英月考卷答案.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录

2022-2023学年广州市二中高一(下)语文试卷2

2022-2023学年广州市真光中学高一(下)语文试卷26

2022-2023学年广州市南武中学高一(下)语文试卷47

2021-2022学年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一(下)数学试卷72

2021-2022学年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一(下)数学试卷88

2022-2023学年广州市真光中学高一(下)数学试卷105

2021-2022学年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一(下)英语试卷127

2022-2023学年广州市二中高一(下)英语试卷157

2022-2023学年广州市真光中学高一(下)英语试卷189

1214

第页(共页)

2022-2023学年广州市二中高一(下)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3分)

1.(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

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

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究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

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这些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虽有一定影响,但唯

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

种思维模式。

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

楚简•语丛一》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

述。它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

书。由《易经》开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

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

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

始生,得之于天”。“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强调“知天”,只是

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

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是统一

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

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

“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

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这种存在于“天”和“人”之

间的内在关系正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

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无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敌对的力量,最终

人将自取灭亡。所以“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

2214

第页(共页)

不了解一方,就不能了解另一方;不把握一方,就不能把握另外一方。所以说,“为天地立

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可分为两截。

“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天”和“人”皆以“仁”为性。

“天”有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这是“天”的“仁”的表现。“人”既为“天”所生,又

与“天”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爱人利物

之心”。如果“天”无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如果“人”

无“爱人利物之心”,无情地破坏着“天”的“生物之心”,同样“人”又如何生存?因

此,中国哲学认为,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不相干的两截,不能“研究其中之一

能够不牵涉另一个”。

“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体现着“天”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仅包含着“人”

应如何认识“

文档评论(0)

188****03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