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及应用优势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及优势。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接诊的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各自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加用中医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生活质量评分,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血压与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标签: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方法;优势
高血压属于常见多发性疾病,有着“三高”与“三低”等特点,其中三高指的是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三低指的是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服药率,甚至有学者指出还有不爱用药、不规律服药及不难受不吃药“三不”特点[1]。为此高血压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案治疗,才能改善预后与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与优势,我院针对接诊的80例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80例,全部為我院接诊的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时间2013年4月~2016年4月。纳入研究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确诊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67.8±3.4岁(39~77岁);病程4.8±1.2年(1~13年)。研究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67.5±3.7岁(41~75岁);病程4.7±1.5年(1~12年)。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包括马来酸依那普利片,5mg/次,2次/d,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片,2.5mg/次,1次/d,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次,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辩证治疗:①肝阳上亢:方药为龙胆草、泽泻、天麻、茵陈各12g,山栀、柴胡各10g,黄芩、木通各9g,菊花、生地、决明子、钩藤各30g,以及车前子20g。②痰湿壅盛:方药为半夏、南星、陈皮、菖蒲各9g,天麻、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2g,丹参、生山楂、车前子各30g,以及川芎15g。③肝肾阴虚:方药为生地、山药、何首乌、珍珠母各30g,天麻、丹皮、茱萸肉、泽泻各12g,桑寄生、杜仲、枸杞、川牛膝、白芍各15g。④阴阳两虚:方药为巴戟天、茯苓、茱萸肉、泽泻各12g,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各9g,熟地、麦冬、杜仲各15g,肉桂3g、制附子6g。将上述方药采取水煎煮服用,1剂/d,分为早晚两次服完。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生活质
量评分,并对比分析。
1.4评价标准[3]研究疗效标准如下:治疗后患者舒张压降幅不低于10mmHg,且降压至正常或者降幅不低于20mmHg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舒张压降幅不足10mmHg但降到正常范围或者降幅10~19mmHg为有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统计学处理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x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x±s)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组间临床效果比较研究组治疗后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0%,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但中西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理解及体系均不同,治疗理念也就有一定差异[4]。中医学并无血压概念,对血压变化引发的疾病主要根据其症候表现归为“中风”、“眩晕”、“头痛”等范畴,但因为这些诊断无特定血压制含义,为此高血压或低血压都可能发生上述类型。中医治疗重视“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强调脏腑、气血及阴阳平衡,在治疗高血压上善于从机体状态失调着手,对患者体质差异进行分析,掌握血压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