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升降沉浮.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的:升降沉浮

概念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升,即上升提

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

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

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

向相对而言的。包含了药物作用定向的概念,也是说明药物作用的理

论基础之一。

中医学认为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括,它概括了脏腑、经

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生理活动及新陈代谢整个过程。作为药

性理论来讲,升降浮沉既有单纯的药物作用趋势的概念,又有参与调

整、恢复、平衡脏腑、经络气机运动的含义。

渊源

有关升降浮沉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已有论述。如《素问,六微

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

器不有”,并说:“四者之有,而异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指出

了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旦发生故障便是疾病的产生。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

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

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阐明了应根据升

降出入障碍所产生疾病的病势和病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这里应当指出《内经》所提出的“越之”、“竭之”、“发之”、

“收之”、“泻之”ビ包含了药物作用趋向的性能,可见《内经》为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沿革

自《内经》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莫定基础之后,虽早期的

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均未作

进一步的探讨,但是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促进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

的发展。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总结了汗、吐、下、温、清等治

法,其中汗法、吐法、温法多是运用升浮药组成的方剂;下法、清法,

则多是运用沉降药组成的方剂,充分体现并应用了药物的趋向性能。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创立了“十剂”分类理论,其中宣、补、轻等

剂具有升浮趋向;通、泻、重等剂具有沉降趋向。十剂对后世药物、

方剂分类影响较大,无疑对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宋金元时代哲学思想活跃,理学盛极一时,哲学家们从天地昼夜

等宇宙的运动变化论证了升降运动无处不有,与《内经》中有关升降

出入的论述遥相呼应。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也深受其影响。如《圣济

经,致用协宜章》指出:“况人气周流,通于昼夜,腹中,医使,归

于权衡,一或升降不平,冲气离隔,必资在物,气体以抑扬损益。”

说明了人体,气机旦出现升降不平,则必须靠药物的升降浮沉不同药

性抑扬损益,调节平衡,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论述病机中多处提到“气不升降,”在论述方药功效时多处提到

“升降诸气”、“升降阴阳”等,可见升降理论在米代医籍中得到广

泛的应用。金元时期升降浮沉学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张元索以《内

经》有关气味阴阳理论为依据,在《医学启源》中论述了“气味厚薄

寒热阴阳升降之图”、“药性要旨”、“用药升降浮沉补泻”,在这

些论述中正式把升降浮沉作为药性来概括,同时还阐述了升降浮沉药

性与其它药性之间的关系、任“约性生熟用法”、“药用根梢法”中,

还具体谈到了升降浮沉理论的应用,尤其在“药类法象”一节中,更

系统地将105种临床常用药物,用“升浮化降沉”五类来论述其功效

与应用,从而全面系统地总结确立了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李东垣、

王好古在承袭张氏理论基础上更进一步使之趋于完善。李东垣提出:

“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化收藏,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

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

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用阴阳五行,理论,把升降浮沉与四时

相配来论述药物气味厚薄的不同作用趋向,揭示了药物升降浮沉作用

机理。王好古全面继承了张元素、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强调了药物升

降浮沉虽是,其自身的特性,但也可受人为因素的控制,并系统地总

结了药物气味厚薄、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的关系,使之成为药性理

论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明清时代升降浮沉理论得到不断补充与发展。如刘文泰《本草品

汇精要》每味药都专列了“气”一项,用以注明药物“厚薄阴阳升降

之能。”陈嘉谟《本草蒙签》指出药物炮制方法不同及采用昼夜、晴

阴不同时期服用方法,均可影响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的改变。李时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