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df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论述类文章,作

者丁肇中。文章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实质,指出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强调要

有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励人们探求真理。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感悟

作者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此外,学生可能对格物致知“”这一传统观念较为陌生,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背景介绍。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丁肇中及其作品背景,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作者的观点,感

悟作者的求知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的学习态度,培养探求真理的兴趣和

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重点词汇、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作者观点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

到实际学习中。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案例分析:以课文为例,分析作者的观点及其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丁肇中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和难点;

3.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学会运用;

5.总结: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6.拓展: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需简洁明了,突出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可设计如下:

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背景介绍:作者丁肇中及其作品背景

2.课文大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主题

3.重点词汇: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4.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课文观点

5.感悟与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八.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作者观点的应

用能力。

九.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

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课文知识和观点;

2.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教学效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中的实际运用

能力;

4.教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如何进行改进。

知识点儿整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论述类文章,由著名物理学家丁肇

中撰写。本文旨在阐述格物致知“”的实质,指导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强调科学

探究的重要性。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儿整理:

1.格物致知的由来: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源于

《礼记大学》一书。原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

出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后来,这一观念逐渐发展成为儒家教育的重

要原则。

2.格物致知的误解:随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