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4灯笼.pdfVIP

八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4灯笼.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教案4灯笼--第1页

八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包学科领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备课组长签字

导签字

课题灯笼课时2课时备课日期

1.梳理文章内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目标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对家国社会的担当精神。

1.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重点2.教学难点:(1)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的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难点(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深沉而丰富的语言。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候,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

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

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作者的情怀。

学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作品主

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代表作有散文《南泥湾》《一

程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

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写于

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

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

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抗敌

1

八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教案4灯笼--第1页

八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教案4灯笼--第2页

卫国的感情。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2)析一析多音字。

(3)辨一辨形近字

(4)释一释重点词。

2

八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教案4灯笼--第2页

八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教案4灯笼--第3页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哪些事?

①挑着灯笼接祖父②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学③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④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⑤族姊

文档评论(0)

13670761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