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活着》读书笔记(精选15篇)
《活着》读书笔记1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干得好,苦根也行啊。”小说一开始是
以“我”——一个旁人的视觉来看、来倾听福贵的一生,而后在讲述福贵的命运
时又转换为第一人称,虽然故事情节并未改变,但却给人一种更强烈的感触。
在我看来,福贵的一生是个巨大的悲剧。家境败落,被强行征兵、身边亲人
一个个的逝去……命运似乎有意与他作对,总是在他对生活有那么一点期望,想
努力争取他的幸福时将这一切毫不犹豫地打破。命运给了他幸福的机会,却又让
他眼睁睁地看着至亲至爱的人离去,只剩他孤身一人。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地,家珍、凤霞也耕了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
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对于
小说的结局我既觉得意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福贵被一个个噩耗打击着,受的
苦也仿佛已经麻木,但却能强撑下去,没有轻易地结束自己,结束所受的痛苦与
折磨,让我意外;但是,换个角度想,福贵在这些灾难中感受过幸福,尽管越来
越小,但他曾经有过快乐,那么对他来说,或者也算是值得的,毕竟他经历过。
又或者,福贵在与命运的抗争中练就了坚韧、忍耐:在亲人逝去时,他虽悲痛,
但也会强忍着为了身边其他的人,坚持着;到最后只剩他一个时,他似乎什么都
看开了,随着命运,好好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
使现在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但我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必然有存在的意义。
我来人间必有缘由。
《活着》读书笔记2
小时候,看过一部叫做《富贵》的电视剧,被剧里富贵的人生起伏深深打动,
后来我知道了,那时不知道原著是余华的《活着》,高考完的暑假,我终于读到
了《活着》。那时我看完书,百感交集,顿时觉得余华过于残忍,他就这么让故
事中的人物一个个死去,只剩福贵一人。我读《活着》,思考了“何为活着”“为
谁而活”“活得幸福”“活出色彩”四个问题。下面就依次道来。何为活着,福
贵原本是个富家少爷,后因嫖赌输光家当,面对亲人的不离不弃,他顿时悔悟。
然而造化弄人,他的妻子得病而死,儿子被害致死,女儿难产身亡,女婿事故死
亡,最后孙子也不幸夭亡。这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独留命大的福贵一人活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啊,从你拥有生命的那刻起,你就必须活下去,去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
为了活着而活着。为谁而活,看完《活着》,我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看着
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我”却束手无策,徒留自己孤零零地活着。我不知
道如果我是福贵,我会不会选择继续活着。我经常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但我总
不能得到答案,借用书上的话:“人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
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当今社会,有太多的人一生只为追名逐利,为了钱与权,
他们不惜互相残杀,不择手段;也有太多人怨天尤人,埋怨命运的不公,对人生
不抱希望,选择了断生命。而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珍惜的,人必须明白为谁而活,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得幸福,何为幸福?对《活着》中的福贵而言,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生活,
哪怕天天粗茶淡饭,也是幸福。从前的我总是认为家庭物质富裕,譬如住上豪宅、
开上名车,饭桌上即使没有山珍海味,也得有鱼肉鸡鸭才有幸福可言。读完《活
着》想想,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实在过于肤浅。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我才发现
自己一直被幸福包拥着。每天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着圆桌吃饭,何尝不是幸福?
课后同学们一起谈笑风生,又何尝不是幸福?原来,我一直拥有幸福,活得很幸
福啊。活出色彩,一个人活着,应该活出生命的价值。《活着》中福贵面对家庭
的变故,选择贫困潦倒地过完一生。这样的小说结局是我倍感惋惜的。当我们面
对挫折,只要一线生机尚存,我们都不应言败,而要重拾斗志,与命运坎坷抗争。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任务,活着无需理由,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理由。
记住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而坚强活着,活得幸福,活出色彩!
《活着》读书笔记3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
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
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
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唯一的
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
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