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术的基本理念.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数术的基本理念

[摘要]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数术就是有关命运的学问,即探讨生命

在其时空展开过程中如何与所在环境形成最佳的互动关系。孔子曾说: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故中国历代学人多以数术知命作为自己

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国之大事至百姓日用之间,亦无不渗透

着数术的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民众信仰的渊薮。中国的数术

思想是以顺从道德本体的天命为宗旨,通过模拟宇宙生化过程和观测

归纳的办法来了解天命的内容,它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以龟壳和

天地盘为主的拟象卜,以易占演数为主的拟数占,对天文、地理、人

文、物理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归纳以得出吉凶结论的本象卜,

以及因生辰时间而推其命理的本数占。这些命理思想可以有效地制约

个体理性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行为,以帮助人们实现“乐天知命”、天

人合一的理想生命境界。

数术(又作术数)作为知命术,该词盖成于秦汉之际,然其理念之起,

则可上溯至春秋时期甚至更早。李零先生认为,“‘数术’一词大概

与‘象数’的概念有关”。如《左传·僖公十五年》载:“龟,象也;

筮,数也。”春秋以后,筮法流行,遂以“数术”行世。《淮南子·人

间训》云:“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

谓之术。”是“数术”之意乃因数以通万物本末之谓也。《隋书·经籍

志》云:“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常之形气者也。在天为

五星,在人为五藏,在目为五色,在耳为五音,在口为五味,在鼻为

五臭。在上则出气施变,在下则养人不倦。故《传》曰‘天生五材,

废一不可’,是以圣人推其终始,以通神明之变,为卜筮以考其吉凶,

占百事以观于来物,观形法以辨其贵贱。”传统学人多精数术,扬雄

《法言·君子》谓“通天地人曰儒”,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

人事也;至于民间于数术之风从影响者,更是靡所不在矣。

唯近世以来西学东渐,其学始衰。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术研

究又在早期出土文献解读的基础上借国学之兴而重为学界所重。然而

时至今日,数术思想虽在民间有着广泛的认同和信仰,但却仍未能进

入诸研究领域的学术谱系中去。本文拟从数术对生命终极关怀的角度

来考察数术之缘起及其基本的结构理念,并略及其与中国学术史特别

是儒学道德性命思想的关系。

一、“知命”与数术之缘起

《论语·尧日》载孔子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乃传

统之所谓理想人格,而“知命”为君子之必要条件,则“知命”一事

重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程子(当为程颐)语释此云:“知命者,

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

程颐在其《伊川易传》困卦注中亦表达了相同的看法:“知命之当然

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于险难,

陨获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

“命”实乃个体得之于“天”者,自西汉初董仲舒始析之为“大

命”之体与“变命”之用,前者乃因生而成,后者则因时而遭。其后

之纬书或析“变命”为二,即“随命”与“遭命”:前者指行善得善,

行恶得恶;后者指行善得恶。或又为便于理解,而转称“大命”为寿

命、“变命”为“禄命”云云,甚至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导

论篇》所提出的“五命”(上命、内命、中命、外命、下命)说,皆不出

董氏体用之范式。朱熹亦以“所禀”与“所值”概此命之体用⑤。世

俗所谓“命运”,析言之,“命”乃所禀于天者,而“运”即所值于

时者。

《朱子语类》卷四载有如下一段对话:

问:“颜渊不幸短命。伯牛死,曰:‘命矣夫!’孔子‘得之不得

曰有命。’如此之‘命’与‘天命谓性’之‘命’无分别否?”曰:

“命之正者出于理,命之变者出于气质。要之,皆天所付予。孟子曰: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但当自尽其道,则所值之命,皆正命也。”

“天命谓性”出于《中庸》,是由所禀言之。若结合宋儒张载及

程、朱之所论,则此禀于终极本体“天”(先秦多称之为“道”)的性因

其有个体的生命落实,故又分作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与终

极本体“道”同,唯气质之性则有驳杂,若能因“人成”之功壅其杂

而笃之,则可顺受天命之正;若别因“人成”之功益其杂而倾之,则

当逆遭天命之弃。朱熹所谓的正命正是指个体在现世中履行天命的自

然展开,这是每一个存在的最佳命运,但现实是每个存在都要受到许

多诱惑或在迷惑之中依个体欲望的选择而做出不合本体之自然展开的

行动,结果与其“正命”愈行愈远,是为出于个体气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