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袁隆平人物事迹简介优秀5篇_1--第1页
袁隆平人物事迹简介优秀5篇
篇一: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篇一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充满,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在物质极大
丰富的今日,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更
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
远,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
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
冒,(蔡爽,不喜爱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
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建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没
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头,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
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
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
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
书,(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
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
市安江镇,那地方挺穷的)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
他也就是农夫出身。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他
袁隆平人物事迹简介优秀5篇_1--第1页
袁隆平人物事迹简介优秀5篇_1--第2页
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斗争期间担当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
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在报考高校的时候他父亲
原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但她却因为自己的爱好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
苦的职业,我挺佩服他的志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他父亲原来是可以给他支配一个好工作的,但因
为励志要变更中国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于是听从安排来到
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走
出课堂,亲自下地探讨水稻,像一个一般农夫一样躬耕于田
间。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麦地,一大片
一大片的特别平坦,即使在以前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时候,耕
种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安江是湘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一块峡
谷盆地,虽然是盆地,但大家留意到“峡谷”二字没有,所
谓的峡谷盆地就是山略微平缓一点,但种庄稼首先也要开山,
开垦梯田一般开垦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图
片那么美丽,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块地方。山区农夫浇水施
肥都要一点一点的靠双肩背上去,是特别辛苦的。而且种水
稻要先育种,然后等他发芽以后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里,以
前条件没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各种各
样的虫子就顺着腿往上爬,想起来都很恐怖。对于一个官宦
子弟来说,能像一个农夫一样躬耕于稻田,我们可以想一想,
袁隆平人物事迹简介优秀5篇_1--第2页
袁隆平人物事迹简介优秀5篇_1--第3页
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还要对一珠珠的稻
穗进行探讨,真是不简单。
在长期的探讨中,偶然的机会,他发觉了一株“鹤立鸡群”
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
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很多权威学者认为
他是蚍蜉撼树,根本不行能胜利,但是他靠着颠覆世界权威
的胆识,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究竟。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
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找寻志向中的苗珠。艰苦的条件和
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正是靠着这种坚忍不
拔、英勇坚韧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的稻穗后,经过
两年多的试验和探讨,他最终写成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