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痰饮.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内科学》痰饮

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

病证,这是广义的痰饮,其中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

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

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

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

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

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

“支饮”等区分。这里的痰饮是狭义的专指四饮之一,即饮邪留于肠

胃的病证。

英文名称

phlegmandfluidretention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常见发病部位

肺,脾,肾

常见病因

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

传染性

病因病机

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

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

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

痰;肾司开合,肾阳不足,开合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由

于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

之异。痰热互结,则为热痰;寒痰互凝,则为寒痰;痰兼湿象,则为

湿痰;痰兼燥象,则为燥痰。

饮的形成,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之伤,

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在体内不得输化,停聚或流注于某一部位所

致。饮停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肢体者为溢饮,侵

犯胸肺者为支饮。其病机性质总属阳虚阴盛。溢饮与水肿、支饮与哮

喘有关联。

临床表现

痰饮为有形之阴邪,故痰饮形成以后,具有湿浊粘黏滞特性,既

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又可表现病证缠绵难愈。

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

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引致诸多病证的发生,症

状表现各不相同。痰阻于肺,肺气宣降不利,则出现胸闷、咳嗽、气

喘、痰多;痰阻于心,心血运行不畅,常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

则神昏、痴呆,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

抽搐;痰火扰心,则失眠心烦,躁狂妄动,语言错乱,或打人毁物;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则胃脘痞满,恶心呕吐痰涎;胆郁痰扰,则惊

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呕恶,胸闷胁胀,头晕耳鸣;痰浊上犯于头,

干扰清空,则眩晕、昏冒、头重;痰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

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痰在经络筋骨,可致瘰疬痰核,

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

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

饮在胸膈,则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

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饮在腹中,则腹胀大如鼓,腹壁青筋显露,

形体消瘦,尿少。

有痰饮的患者舌苔多滑腻,脉象多滑、弦或沉迟。

辨证施治

对痰证的辨证论治原则有二:一是掌握该病证的脏腑虚实缓急,

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

二是依据痰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法则。对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者,

宜健脾燥湿化痰;对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宜清热化痰:肺燥阴虚,

虚火灼津为痰者,宜润肺化痰;脾肾阳虚,寒痰内停者,宜温阳化痰。

若外邪袭肺,肺失宣降,聚液为痰者,宜宣肺化痰;痰迷心窍者,宜

涤痰开窍;痰火扰心者,应清心豁痰;痰停于胃,宜健脾燥湿化痰;

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宜熄风化痰;胆郁痰扰者,宜清化热痰、降逆

和胃;痰浊上犯于头,宜健脾去湿、化痰熄风;痰气凝结于咽喉,宜

化痰利气解郁;痰阻经络筋骨,宜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饮为阴邪,遇寒而凝,得温而行,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

并治》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阳虚而饮邪不甚者应

予温化,而且逐饮、利水、发汗之剂中均应佐以温药;二是应分清标

本缓急、表里虚实的不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病悬饮者,应

攻逐水饮;支饮为寒饮伏肺,应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则宜温补脾

肾,以化水饮。

1.痰阻于肺

(1)证候常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咳喘日久出现,咳嗽气喘,

或痰鸣有声,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或伴有寒热表证,苔

文档评论(0)

150****08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