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pdf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

篇一:《文论专题》作业1参考答案

《文论专题》作业1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譬喻联想2、社会作用教化功能审美情感3、继承革新

4、余味滋味韵味

5、诗辨6、才7、水浒传西湘记8、立主脑减头绪脱窠臼密针线9、这

段时间被视为王国维学术人生的文学时期宋元戏曲考中国小说史略

二、简答题:

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

“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

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

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庄子·秋水》

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

在体认和把握深

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

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

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

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

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

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

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

“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

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第1页共15页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

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以

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

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

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

旨”。

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

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

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的余地。所谓“味外之旨”,

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

西。就是说不要停留在语言锤炼的表面,而是要寄余味于语言之外,刻画出鲜明可

感的形象,寄寓着深厚蕴藉的情意,使读者把玩不已,回味不尽。

3、从“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简单理解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

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

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

明:

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

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

华――的相互消长;(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

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

(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

由质朴向文华发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

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

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

第2页共15页

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

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综观整个“通变”论,可以说,刘勰是站在一个“惟务折衷”、朴素辩证的

立场上看问题的,其文学发展观以“通”(继承)为基础而以“变

文档评论(0)

190****51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