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形象800字文学点评。.pdf

《红楼梦》人物形象800字文学点评。.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楼梦》人物形象800字文学点评。

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红楼梦》人物形象字文学点评。篇1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

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

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首先,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

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

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顺水推舟,让我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

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怀疑过,它的

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

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

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

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这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

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

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

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

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

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

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

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

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

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

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

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

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与

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

归到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

么难过。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

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

《红楼梦》人物形象字文学点评。篇2

红楼梦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我并没有读懂,第二遍我

似乎淡淡的体会到这本深一层的意蕴,第三遍我花了几倍的时间去细

细品味。当我郑重的翻过了红楼梦的最后一页,泪水在不经意间潮湿

地划过我的脸颊……

曹雪芹刻画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凤姐儿、晴雯、袭人、平儿、尤

二姐、尤三姐……而今天我只谈三个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

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思想性格却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

他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有可贵而不可多得的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

和反抗精神。

林黛玉:两弯似颦非颦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

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

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是十二金

钗之冠。

薛宝钗:生的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

剪也丰泽而白皙,性情温和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

才情之高,也只有她能与黛玉匹敌,有一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的金锁,只有拣有玉的方可配。

正因一块玉,一块金锁,一句“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

可惜了三个绝世佳子。落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

心相爱,但这一爱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绝逝。在贾母、

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了宝钗为妻,但因双方没有共

同的理想志趣,加上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真爱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

家当了和尚,留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生。四个大家府也已落魄的妻

离子散。

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让我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归罪官僚大

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反应了当时

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

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只是可怜了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

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

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真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

落人亡两不知。”的自卑、自尊、自怜的林黛玉啊……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文档评论(0)

139****44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