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pdfVIP

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大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佳作。下面是小编分

享的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①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②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水中藻荇交横⑤,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⑥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①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②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③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1083)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④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

⑤藻荇(xìng姓):藻和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指水草。

⑥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

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赏析一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张怀

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

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

全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

层议论。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诗作者见月色而

“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喜悦,

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念无与为乐者”这个

“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

展过程。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

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淡,

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

意思。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

“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

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他不必具体去写张怀民如何如何,只

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可以

跟“无与为乐者”一句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写月光

的极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

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

“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钩魂摄魄,

精练得无以复加。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连发二问,

却用不着作答。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

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

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

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孕着作

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

种慰藉的余甘。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

能有“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这是有幸呢,还是不幸呢?看

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是以“闲人”自傲的。当时他虽有微官

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许不无牢骚吧?但他自宽自慰,

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他投身于自然的怀抱,在

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

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他发现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在发现

自己,吟咏自己。美学中所谓“物我同一”的境界,在苏轼这类作品

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

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

被罪之人,谪居的境遇,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

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情绪还是无可

奈何地流露出来。

赏析二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

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

文档评论(0)

183****60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