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
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为大家整
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
1.读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
的纯真友情。
4.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积累中华优
秀经典诗文,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
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
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
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一一“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
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
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
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
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
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一一《伯
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板书课题,生读。
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
习方法。
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
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
法一一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
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
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
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