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课堂实录】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VIP

高中地理_【课堂实录】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差异,说明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等;

2、理解地壳运动,掌握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形成地貌及其实践意义;

3、说明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内力作用过程,辨别地质构造基本形态;

2、学会根据地质构造示意图,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发生部位;

3、通过图片展示,结合各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整合知识,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

貌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图片欣赏,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与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3、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

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

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质构造中“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模拟实验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讲授法

学法指导: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概念等基础知识,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展示云贵高原、张家界、大兴安岭、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图片

设计意图:欣赏不同地貌景观图片,感受自然美景,放松心情,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准

备。

过渡:

今天,我们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地球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演变形成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

形态在不断的变化着?这就是我们本节需要学习的内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师:地球表面形态在不断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拓展: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某一作用占优势。有的表

现以内力作用为主,如不断上升的珠穆朗玛峰,有的表现以外力作用为主,如长江三角洲的

冲积平原。总的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其中,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影响

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地壳运动是改变地表形态的

主要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褶皱的演示实验: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部分,称之为向斜。通过刚才的演

示,我们一起来完成黑板上的表格,背斜的岩层形态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形态是岩

层向下弯曲,褶皱形成之初,就保持着这种形态不变,因此,背斜形成的地表形态是山,向

斜成谷。

褶皱形成后,裸露于地表,某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裂隙发育,很

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从而形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

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因此,久经侵蚀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在地理上

称之为地形倒置现象。(动画演示,学生熟读地形倒置现象的成因,以加深印象。)

回忆演示实验和动画,完成表格:

褶皱的基岩层形态地表形态

本形态初始形态久经侵蚀后

背斜

向斜

过渡:在发生了地形倒置现象后,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呢?我们学习褶皱,对

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帮助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探究一和二。

探究一:在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后,应如何判断背斜、向斜?(提示:从岩层形

态及新老关系判断)

参考答案:

①根据岩层形态进行判断: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则为向斜。

②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若两翼岩层新,中间岩层老,为背斜;若两翼岩层老,中间

岩层新,则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8****65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