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课本因材施教的理解--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课本因材施教的理解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高效的教学双边活动的开
展,需要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之间要建立起相依相存的内在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应表现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
是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的;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也是在教师
的引导之下进行的。在教学论的视阈内这叫作“因材施教”。众所
周知,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开展“因材施教”活动的教师是孔子。
《论语》中就多处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范例,比如:子
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对
于“闻斯行诸?”这个问题,孔子针对具有不同性格特点的两个学
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目的是要改进子路莽撞、冉有懦弱的性格缺
点。孔子的这一教学活动案例能够使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即成功
的“因材施教”活动的开展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生求知的心
态,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只有学
生首先进入到“愤”与“悱”的状态,学习才是有效的;二是教师对
学生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应有全面的了解;三是教师的引导应因人
而异。孔子是“万世师表”,直到今天,基于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认
知特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始终是所有教师应遵循的原则,培养学生
形成优良的个性特点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也一直是各级各类教育教学
活动的首要目标。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在担任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任务的
中国文化概论课本因材施教的理解--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课本因材施教的理解--第2页
当初,对于应该如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这个问
题曾倍感困惑,原因是:民族复兴之际,国家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
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作为教师也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于提升当
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然而,对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来
说,仅有国家的重视和教师的重视是不够的。开课之初,当我带着
精心设计好的教案走上讲台时,很快就感觉到了学生对于该课程的
冷漠态度,因为大部分学生在传统文化教材的下面还压着别的书,
已经开始上课了也不愿抬头。至于学生为何会有这样的态度,其原
因当然也不难理解,当前处于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之下的大学生,
功利化的学习倾向成了他们的普遍心态,在功利化学习倾向的驱动
之下,像传统文化等这类人文素养课难以得到他们的重视也就是自
然而然的事情了。可是对教师来说,面对着学生如此冷漠的认知态
度,课堂活动又该如何开展呢?围绕这个问题,笔者在经过了一段
时间的困惑与探索之后,总结出了成功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因
材施教”活动的三条途径。
第一,密切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以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
在学生对课程缺乏认知兴趣的状况下,教师如果还是仅仅依照
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课的话,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洞明世事皆
学问”,文学家曹雪芹的名言对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应该有所启
发,现实生活是传统文化认知的活的源泉,对于生活在当下的大学
生来说,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外在于自身生命存在的知识体系,而是
生命存在本身,虽然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
中国文化概论课本因材施教的理解--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课本因材施教的理解--第3页
但是他们的衣食方式、行为习惯、精神信仰等无一不与传统文化血
脉相连。虽然他们在有意识里不具备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可是他
们却无意识地生存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他们生命历程的每时每
刻都承受着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兴趣点,引
导学生通过无意注意进入到传统文化的认知体系之中,是解决学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