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关注思维发展,激活学习潜能
数学思维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能为学生的发展指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载体,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形成一定的认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分享知识、碰撞智慧中获得发展。
数学思维具有深刻性,且能挖掘有价值的因素,洞察数学对象的相互关系,抓住问题的本质,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思维具有广阔性,对同一个题目想出不同的解法,可以促使学生在广阔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能全面地分析问题,从多方向进行思考;数学思维具有灵活性,能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能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变换方向;数学思维具有目的性,能不偏离目标,围绕思维目标做出决断,并选择最合适的路径;数学思维具有批判性,不一味盲从,能善于质疑,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能不断反思,发现错误,及时纠偏,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
一、关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授传统知识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将教材中的潜在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维。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展示前人获得结论的过程,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者设计问题:学过哪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说出方程x2+5x+6=0、x2-6x+8=0、x2+3x-4=0以及2x2+5x+2=0、4x2-5x+1=0、3x2-x=0的根。教师根据在重点处、关键处设计问题,挖掘其中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探讨似懂非懂的问题,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让学生观察前三个方程,看看两个根与常数项有怎样的关系?再看第二组方程的系数与第一组方程的系数有何不同,如何转化可将第二组方程变为第一组形式?上面的研究对第二组方程是否同样适用?如果x1、x2为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那么根与系数有何关系?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x1、x2的两个根与系数有怎样的关系?教师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交流、讨论,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猜想、比较,探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教师要适时告诉学生,我们的发现还只有猜想,它要成为真理还是需要经过证明的,大家能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来证明吗?大家热情高涨,纷纷跃跃欲试,积极地完成证明,教师总结时指出,这个定理是6世纪法国科学家韦达发现的,被称为“韦达定理”,学生顿感无限自豪,他们在感受科学家发现定理的过程,提高了探究的能力。
二、深入挖掘习题的潜在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解习题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探索、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促进了整体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观察、归纳、类比,寻找解决的办法。教师要通过数学习题,促进学生巩固、深化知识,理解所学内容,从而促进自己的数学思考。很多数学习题往往隐藏着很多“奥秘”,教师要深入挖掘,将学生的思维向广度拓展,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题中去主动概括,获得一般规律。如“如果要钉成一个三角形,现有两根长度分别为6cm、10cm的木棒,要选择第三根木棒,它会有什么条件限制?”这道题目是应用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将这一定理转化为不等式,不妨设第三根木棒的长为xcm,可以得出三个不等式6+10>x,x+6>10,x+10>6并构成一个不等式组,并进行解答。教师呈现结果4<x<16,让学生说说未知与已知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如果将题中的数据改为5cm、8cm,这种关系仍然存在吗?如果将这两个数据改为a,b(a>b),会有怎样的规律?教者引导学生的思维从特殊走向一般,再进行推广、应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教师要通过启发学生的习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事物之间皆有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去分析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增长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学生的眼界,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错误的反馈,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常去关注学生的“成功”,而却易忽略学生的“错误”。公式的应用不熟练会导致学生解题出错,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错误之处,有意制造错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在思维不全面时,会有遗漏特殊问题的情况出现,这会导致解答的不完整,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这种“以偏概全”,分析出错的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如在求圆的两条平行弦之间的距离时,学生往往只考虑两弦在圆心同侧这种情况,而忽视了两弦在圆心异侧的情况,导致解题不严谨。
四、以“一题多解”,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借助“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多角度地审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的思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期末试卷.docx VIP
- 地铁疏散平台施工方案.docx VIP
- 2021中国智能家居生态发展白皮书.pptx VIP
- 中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报告.docx VIP
- 2025广西公需科目考试答案(3套,涵盖95_试题)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docx VIP
- 智能家居生态发展白皮书.pptx VIP
- 2018-2024年海峡杯数学竞赛真题及答案(三年级).pdf VIP
- 铁路线路防护栅栏(通线〔2023〕8001)下.docx VIP
- 范德堡法.doc VIP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通关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