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之美》教学设计与反思(公开课获奖作品).pdfVIP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与反思(公开课获奖作品).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与反思(公开课获奖作品)--第1页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四季之美》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第七单元以“自然之趣”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的景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

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

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篇文章是学习“动态描写”的好例子,课文按一年四季的顺序

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黄昏时

回窠、大雁比翼而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

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确立目标的依据:

1.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

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

的判断。】

就本文来讲,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本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对大自然四季美景的喜爱之情。“文章的表达顺序”,就本文来

讲,文章的“表达顺序”是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进行的。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

描写和动态描写”,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给学生习作提供一定的借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与反思(公开课获奖作品)--第1页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与反思(公开课获奖作品)--第2页

鉴。

2.语文书P91单元导读提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

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P102习作要求写出大自然景物的变化。

P103交流平台也提到“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最终确定教学目标:

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

明、红晕”等13个词语。

重点检查指导“晕”的读音,“黎明、漆黑、夜幕降临”的写法。

通过自学生字词,锻炼自主识字能力。

2.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东方天

空慢慢变化,夏夜安静的夜晚中萤火虫的动态变化,归鸦和大雁“急

急匆匆”“比翼而飞”时的动态画面,“铺满白霜”与“熊熊的炭火”

的动静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春天黎明的安静:夏夜静谧的氛围,

秋天景致的辽阔高远,风声虫鸣背后的安静,手捧炭火穿过走廊时的

闲情逸致。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致,再对其颜色、动作、声音、形状等

方面的变化进行描述,表现景物的动态美以及对大自然四季美景的喜

爱之情。(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二、如何处理教材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与反思(公开课获奖作品)--第2页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与反思(公开课获奖作品)--第3页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自主识字,读懂每部分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

2.学生状况分析,采取恰当对策

本文选取的景物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在作者笔下,这些普通景物

却有独特的情趣。教学时,可把作者笔下的景物和日常人们眼中这类

景物相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可以让学生反复品

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体会清少纳言的感情,达到和谐共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的阅

读兴趣。在自主反复阅读中,

文档评论(0)

166****81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