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伤寒论针灸穴位
目录
\h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针灸配穴
\h第一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h第二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h第三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h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针灸配穴
\h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针灸配穴
\h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针灸配穴
\h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针灸配穴
\h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针灸配穴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针灸配穴
第一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浅析此言太阳病提纲脉证。太阳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外邪客表,太阳受病,脉必应之见浮。太阳为诸阳所系,而头为诸阳之会,同时,项为太阳专位,病则头项强痛。太阳之上,寒气治之,足太阳膀胱为寒水之府,水中化气上行外达以卫外,是为太阳经气,邪闭太阳经表,阳气不得敷畅,则表必恶寒。正邪交争于表,治当顺应病机,以汗为大法,使邪从表解,汗出则愈。
单玉堂按太阳病之针治,不能离开督脉。《素问·骨空论》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若督脉之阳气不足,则易感受外邪,侵入太阳经即可现太阳经症变。同时,督脉为手足三阳之会,总督诸阳又统摄元气,为阳脉之海,故外则调整和振奋诸阳经气,内则沟通脏腑精气,本此义选太阳病穴,则大椎、大杼、风门、申脉、后溪为是。
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为督脉之要穴,手足三阳入脑必经之驿路,故一切外感病、阳经病均可针之;大杼为骨之会,善治骨病,属膀胱经穴,为督脉之别络,手足太阳之会,主头痛项强、发热、恶寒、咳嗽等;风门乃风寒外邪侵入之门户,属膀胱经穴,为督脉与足太阳之会,主表病之头项腰背诸疾。与大杼相配,更能加强大椎疏散表邪之效。取通督脉的手太阳后溪穴,配通阳跷的足太阳申脉穴,又为八法主客相应,主治目内眦、耳后、颊颈、肩疾患,又因二穴属太阳,通督脉,故可疏调督脉之阳气与太阳经气,令气血通畅,邪不可犯。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浅析此言太阳中风脉证。风邪中肌所见之脉证,谓太阳中风。风卫皆阳,相搏则即见发热。风性疏泄,袭于表则卫不固外,中于肌则营不守内,故汗出。汗出营弱则恶风。营阴外渗,脉道松弛,则脉浮而缓。太阳中风脉证,反映出气血不充于外、表之抗病力不足、徒见汗出而表不解的病机。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浅析此言太阳伤寒脉证。寒邪伤表所见之脉证,谓太阳伤寒。太阳本气为寒,太阳之阳为本寒所化。若寒邪束表,阳气外闭,则病于标而涉于本,故人必见恶寒。其热已发或者未发,是言发热的强弱。其实,太阳病的恶寒本身当具有发热含义。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寒客而卫闭营郁故体痛。正气抗邪外达,汗出不得而逆于上,故呕逆。寒邪外束,无汗而表气不宣,故脉应之三部俱现浮紧。总之,太阳伤寒脉证,反映出正邪交争于表互不相让的病机。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浅析此二节,前论阴阳表里相传,后论六经之气相传。陈修园讲:“人之言伤寒者……有正传,有邪传,有阴阳表里之气相传,有六经连贯之气相传。”所言不无道理。盖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颇欲吐”即少阴病“欲吐不吐”之意。“躁烦者”以躁为主。躁者乱,烦者热,肾躁心烦,脉必不静而数急。属太阳病初传少阴的见症,是为表里相传。言循经相传者。二三日值阳明,少阳主气,太阳证犹在而不见阳明、少阳证者,则病气未传。此大意是,察病当先从具体脉证入手,又当从经络、气化、脏腑表里及日数等多方面的相互关联上考虑。进而抓住病机,解决主要矛盾。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浅析此言太阳病与温病的鉴别及温病误治变证。太阳表证本当不渴,且恶寒与发热并见。而温病是热邪内蕴,津液已被耗伤,此时一感表邪,便可直接诱发成病。其证候表现,尤以不恶寒而渴为有别于太阳表证。所以,温病治当忌汗,法宜清热生津。此节仲景不惜笔墨,详述温病误汗之变,意在告诫人们:太阳病与温病万不可混。
单玉堂按伤寒其病在表,里证即表证所侵入者,治当发表为主;温病其病在里,表证即里证所浮越者,法宜清里为主。温病基本治法是清热生津,针刺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清里之蕴热,开闭宣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