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含答案).docxVIP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含答案)

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练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典故。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几位思想大家的思想,领悟课文中所说明的道理。文化传承与理解:识记文化常识。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人物形象;3、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主张。重点:分析归纳四个弟子的志向,掌握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难点: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领悟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

一、写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二、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他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孔子的思想主张:

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脚。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曾子曾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含义。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阳货》)他把恢复周礼看作是自己的历史史命。

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2.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揖录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宋儒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那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而孔子招呼他们时,直呼其名,合乎师生对话礼仪,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

《论语》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三、题目解读

子路,姓仲,名由;曾哲,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侍长者闲坐。文章记述了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的融洽场面。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

翻译文本: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八戒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