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pdfVIP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

作者:覃子秀林志严远方冯万林吴秋军

来源:《西部交通科技》2023年第11期

摘要:文章結合依托工程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与处治技术展开研究,得出如下

结论:(1)大变形灾害严重程度与地应力等级、围岩软弱程度高度相关,地应力越高、围岩

越软弱,大变形越严重;(2)大变形灾害具有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以及空间分布不均的特

点;(3)大变形灾害处治应遵循“抗放结合、共同承载、动态控制”的原则,采取多项主动支

护措施,降低灾害影响。

关键词:高地应力;隧道;大变形;施工技术;灾害处治

引言0

近年来,我国公路路网向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更为复杂的中西部延伸,配套的隧道工程也

因地质条件等因素逐渐向大埋深、地质因素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的工程条件带来诸多影响

隧道结构稳定性的问题。

目前,学者们针对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灾害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深入地认识了大变形特

征与变形控制技术。赵瑜等[1-2]结合数值模拟手段,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进行

了分析。朱朝佐等[3]结合分段施工工艺,提出了采用格栅纵向连接形式以提高支护结构纵

向整体性的方法。张宏亮等[4]分析比对了武都西隧道大变形多种施工方案,认为应力释放

至一定程度后及时施作二衬可有效解决大变形问题。卢阳[5]结合文笔山隧道大变形处治成

功案例,提出了“因隧制策,动态调整”的施工原则。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应采取“强支护”措施对抗围岩变形,但这并不

适用于所有等级的大变形灾害,容易对现场施工产生误导。

本文根据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结合依托工程,对变形控制技术进一步探索与研

究,以期形成成套处治技术,解决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难题。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1

工程1.1背景

木寨岭特长隧道全长15km,最大埋深为629.1m,穿越木寨岭,沟通西南地区与甘肃及

西北地区。隧址区地质环境极其复杂,地处秦岭构造带,工程开展极具挑战,在建设期间发生

了强烈的大变形灾害。

地应力高1.2且围岩软弱

现场开展了地应力测试工作。结果表明,隧址区以水平主应力为主,垂直主应力较小。发

生大变形前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值为20~40MPa,垂直主应力一般小于水平主

应力,量值为10~20MPa。

另外,木寨岭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岩体破碎,构造作用强烈,镜面结晶。下第三系主要

以泥岩夹砂岩为主,V级围岩分布范围较广,地下水与区段内断裂构造发育。洞室开挖后,大

变形段岩体呈碎块状、粉末状。

变形量大1.3

隧道开挖后,受高地应力与软弱围岩共同作用,初支变形量极大。工程监测数据显示[6-

7],软弱围岩洞段拱顶沉降量可达数十毫米,而在围岩极软弱,如断层破碎带或岩石单轴抗

压强度极低的洞段,拱顶沉降量可达米级。

部分轻微变形区钢架连接处发生扭曲变形折断,并向内侧侵入20cm;较大变形区则侵限

严重,初支边墙严重变形,钢拱架发生错位,变形轮廓线与设计轮廓线相距达60cm;严重变

形段仰拱开裂严重并向上隆起,隆起高度达1.5m。

变形1.4持续时间

受高地应力与软弱围岩控制,隧道围岩初期变形速率极快,一般15d可完成大部分变

形,如下页图1所示。在初期变形后,变形一般等速发展,少见加速发展甚至呈现不收敛的趋

势,均反映软弱围岩显著的流变特性。

已发生大变形洞段在及时支护后仍会出现持续变形现象,持续时间可达数月,最终因变形

量过大导致支护损坏严重而进行换拱。

变形1.5空间分布不均

现场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灾害较为严重,隧道在纵向上可分为四大区域:

(1)基本稳定区:该洞段初支基本稳定,拱顶沉降为50~100mm,水平收敛值为20~

50mm。

(2)轻微变形区:该段初支发生轻微变形,拱顶沉降为150~250mm,水平收敛值为

100~200mm。

(3)较大变形区:该段初支发生较大变形、仰拱开裂,多分布在埋深较大区域,拱顶沉

降为250~350mm,水平收敛值为150~300mm。

(4)严重变形区:该段初支侵限严重、仰拱隆起、二衬开裂,多分布在埋深600~700m

段,少数埋深较小。该段拱顶沉降达500~1150mm,水平收敛值为4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1****28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