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pdfVIP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pdf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

胆道癌(BTC)虽然较为罕见,但东南亚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50%患者

在确诊时已为进展期,生存期<1年,其危害不容忽视。2023年,我国迎来

了首个获批上市的BTe免疫治疗一线用药,在赋予临床治疗信心的同时也

开启了科研探索的新格局。为此本刊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肝脏

外科赵海涛教授回顾BTC分子特征、临床诊疗和新药研究三大领域的最新

进展,并从宏观视角梳理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等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同

时精选其中较具前景的三条治疗线索,以期为未来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提供

重要指引。

01、分子特征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胆管癌(CC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病理生物学反复失调,

包括癌基因依赖、表观基因组失调、发育再激活、代谢重编程、微环境重塑

和免疫逃逸等。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肝内胆管癌(iCCAX肝门胆管癌

(pCCA)和远端胆管癌(dCCA)的突变特征不同,提示不同解剖学亚型之

间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差异。40%~50%iCCA和15%~20%PCCA和dCCA

患者携带可靶向治疗的基因突变。在胆道癌(BTC)患者中,TP53、

CDKN2A∕BKRAS和SMAD4体细胞突变频率最高,可靶向治疗的IDHl/2、

x

FGFR2、BRAFPIK3CA和NTRK突变频率较低<5%\如前所述,不同亚型的

x

突变谱存在差异。例如力AP1、CDKN2A、ARDlA、

FGFR1-3和MET突变更常见于iCCA,pCCA和dCCA中HER2扩增(17.4%)

和KRAS突变更为多见,TP53、PIK3CAHER2、BRAF和EGFR突变更常见

s

于胆囊癌(GBC\此外,存在IDH1/2突变很可能是IHCC独有的,不存在

FGFR1-3、MET和EGFR突变也很可能是EHeC独有的。CCA突变频率随

地域和病因而异,亚洲人IDH1突变频率低于非亚洲人;肝吸虫相关CCA的

IDH1突变发生率较低,TP53、SMAD4、MLL3和GNAS突变率较高,而

非肝吸虫相关CCA患者中IDH1/2和BAP1突变率更高。乙肝相关的iCCA

患者中TP53突变率较高,而乙肝阴性患者中KRAS突变率较高。

2021年我们对803例中国BTC患者的基因组图谱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

中国BTC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是TP53、KRASARlDlA和LRP1B,IDH1和

s

IDH2突变在西方人群胆管癌(CCA)患者中很常见(25%),而在中国BTe

患者中分别只有7%和2%,TP53突变在GBC患者中更为常;KRAS突变在晚

期BTC(III-IV期)和ECe患者中更为丰富;iCCA患者更常携带IDH1和

PBRM1突变,以及MYc和MDM2扩增。DDR缺陷是BTc的一个标志,65.5%

的BTC患者存在DDR突变其中284例为TP53突变,且在三种不同的BTC

亚型中,TP53是最常见的DDR基因突变;而在242例非TP53DDR突变

患者中最常见的DDR基因是ATM,BRCA2PRKDC,ATR和POLE因此,在不

e

同的BTC亚型中,DDR基因突变患者的TMB明显高于野生型DDR基因

患者。

同年,复旦樊嘉院士团队基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

等多组学数据绘制了iCCA的多维分子

文档评论(0)

159****873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