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二节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二、社会能力的价值(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二)有助于幼儿情绪和人格的积极发展以及心理健康(三)有助于幼儿认知发展第26页,共40页。第二节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三、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一)幼儿自身因素1、幼儿的人格和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内向、冲动的幼儿易受到拒绝2、观点采择能力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能力;3、社会信息加工技能影响幼儿社会能力。(二)同伴(三)教师(四)文化差异第27页,共40页。第二节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三、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幼儿社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儿童自身因素、同伴、教师以及文化差异等是影响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1、幼儿自身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幼儿的人格、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被拒绝、被忽视型幼儿比受欢迎型幼儿在人格、个性品质上表现出更多的内向、冲动等特征。国外的研究同样表明,自卑、情绪低落、易激惹的幼儿更容易攻击同伴,也更多地被同伴所拒绝。因此,教师的指导必须考虑儿童的人格、个性特征,一方面要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人格、个性品质,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那些内向、情绪低落、自卑、易激惹的幼儿,对他们进行特别的社会能力的指导与培养。第28页,共40页。第1页,共40页。优选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第一节第二节第2页,共40页。
社会性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最初是在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影响的减弱,社会性发展备受发展心理学者的关注。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呈逐年上升态势,成为与认知发展研究并驾齐驱的研究领域。社会性发展,或者说社会化,是一个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儿童“吸取”周围文化或亚文化群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看法,“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其成”。通常,社会性研究涉及生物学基础、社会行为起源、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会认知、自我控制、攻击性行为、道德和利他行为、性别角色差异等广泛领域。第3页,共40页。
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中,不仅有认知、语言、创造性等领域的学习,而且还有社会性的学习。研究表明,幼儿社会能力是影响其认知、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交往与参与是幼儿产生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与家长、教师、同伴等的社会互动,获得日后成为有效社会成员所需要的行为。维果茨基发现,儿童学习离不开社会交往互动,交往可以将他人的活动、习惯、语言、思想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与结构。建立富有成效的合作气氛是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有意义的社会交往可以使幼儿专注于学习活动。当幼儿知晓他们的学习成果被同伴分享、欣赏时,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第4页,共40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关注“认知与教育”转向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国内分别有王振宇、周宗奎、张文新等出版了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专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翻译出版的《儿童发展》(第五版)一书中第四、五部分专门介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及发展背景。1983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手册》(第三版)也专设第四卷介绍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的研究结果。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刊物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在数量上已接近甚至超过认知发展的研究。1980~1988年,在我国公开发行的五种心理学学术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探新》《心理学动态》上,共发表95篇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文章,占总论文的38%。同时,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专业杂志,如《儿童社会化》也开始出现。这些均表明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第5页,共40页。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第一节社会性概述第二节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第三节幼儿的同伴关系第四节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的理论热点关注:儿童心理理论第6页,共40页。第一节社会性概述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不同学者对社会性发展有不同的解读。例如,“社会性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领域,它总是根据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观点来看待发展变化的。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齐格勒等人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观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