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北斗卫星创始人事迹.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陈芳允北斗卫星创始人事迹

陈芳允北斗卫星创始人事迹大家了解吗?陈芳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2025陈芳允北斗卫星创始人事迹(通用5篇),盼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关心。

陈芳允北斗卫星创始人事迹(精选篇1)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诞生于浙江黄岩。无线电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31年在黄岩县立中学学校毕业,后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当时正值全国上下都在反对日本强占东三省,抵制日货,请愿抗日等运动不断,他参与了到南京的请愿和抵制日货等活动。1934年,陈芳允考入清华高校机械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在清华高校,他参与了“一二·九”运动。1938年毕业,留校在清华无线电讨论所任助教。他从今边干边学,逐步成为一个无线电电子学的科学技术工。在任教的同时,他还在任之恭教授指导下,从事通信和晶体滤波器方面的讨论。1941年,他转到航空委员会成都无线电厂讨论室工作,从事飞机定向仪和导航设备的研制。

1944年末,他被派到英国留学进修期间,在无线电厂讨论室工作。先从事有关电视接收机图像质量改进方面的讨论,后来参与了海用雷达的研制和在“玛丽皇后号”船上的实际测试工作。

1948年6月,陈芳允回国,在中央讨论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帮助所长冯德培研制神经生理方面的电子仪器。他主要参与电生物学和核物理学方面的电子测试技术工作,胜利地研制了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电子仪器,包括刺激器、放大器和显示器等。这套仪器曾推广到上海医学院,以后还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演示,作为他们讨论的参考。

1952年夏,陈芳允受中国科学院吴有训副院长托付,筹备电子学讨论所。一年之后,为协作进展我国的原子能科学,电子所筹备处作为一个讨论室并入物理所。陈芳允的工作则转到讨论脉冲技术及研制探测原子射线和粒子的仪器方面。1955年陈芳允被晋升为讨论员。1956年“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制订后,成立了电子讨论所,陈芳允担当该所脉冲技术试验室主任,较全面地开展了对毫微秒脉冲的产生、放大、显示等技术的讨论。1957年,苏联放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陈芳允组织大家胜利地接收了这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并进行了精确?????的记录和科学的分析,不仅测出了卫星过顶时的多普勒频率曲线,而且推算出它的运行轨道参数。1964年,他接受机载抗干扰雷达的研制任务。同年,我国打算进展自己的航天技术,陈芳允作为对人造地球卫星进行跟踪、测量和掌握的总体负责人,担当地面测量掌握设备的研制、台站和中心的建设、轨道计算等方面的艰难任务。1965年,陈芳允任中国科学院西南电子所副所长。

陈芳允北斗卫星创始人事迹(精选篇2)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生于浙江黄岩。1938年毕业于清华高校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讨论所讨论员、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常委和科技顾问等。中国卫星测量、掌握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研制胜利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担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测量、掌握总体技术负责人,主管地面观测系统设计、台站的选址、勘察及台站的建设工作。参加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的制定及设计工作。主持解决航天测量船电磁干扰问题;相继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方案;指导并参加研制胜利微波统一测控系统。联名提动身展高技术建议“863”方案。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8年,____提出,我国也要搞人造卫星。放射人造卫星不仅仅是要讨论卫星和运载火箭如何研制制造,同时要建筑简单浩大的对卫星跟踪观测的地面系统,这样才能使卫星正常运行,才能对卫星作出正确的轨道预报。

关于这一点,当时我国还没有基础,虽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国外的卫星可以作出轨道计算和轨道预报,但是使用的是光学跟踪设备。明显,光学跟踪设备用于跟踪我国第一颗卫星是不够的,由于光学设备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卫星受天光和地影的影响,遇到这种状况,就没方法跟踪测量卫星轨道,卫星轨道预报误差会很大。所以,必需讨论我国卫星观测系统究竟要实行什么技术、什么方法,研制什么设备。

陈芳允北斗卫星创始人事迹(精选篇3)

1965年1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启动,陈芳允担当卫星测量掌握的总体技术负责人。

为了尽可能节省成本,陈芳允提出采纳无线电多普勒跟踪技术,通过选择适当的基站来接收卫星放射的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