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VIP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杜甫的《春望》是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是本套初中语文教材第二个文言诗文集中教学单元,以探究古人的品格与志趣出发,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本文是杜甫的五言律诗,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面对昔日繁华的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不免观花而落泪,闻鸟鸣而忧恨,加上战事持久,家人难以联系,心中又多了几分愁绪和凄凉,从而表达了诗人忧国之痛和离家之恨的高尚情感以及期盼和平的美好心愿。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而且七年级时也接触到了杜甫作于安史之乱前的《望岳》。但对于《春望》这首融情于景又寄托诗人复杂情感的五言律诗,真正从字里行间传递的意境中知晓诗人的品格志趣还是有一些难度,好在学生在此时已经在历史教材中学习到了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学生对于杜甫的了解等都对学习本诗从背景上来说是有极大好处。因此,相对于平时的古诗文教学,本节课我采用的是一种浅教浅读的模式。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背诵诗歌。(预习目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忧国之痛、离家之恨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知人论世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多媒体技术运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段:八年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猜谜)

猜猜看,对联中的他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他就是仁厚深沉的盛唐诗人杜甫。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755年,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共同学习他写的一篇五言律诗—《春望》。

二、预习检查,知人论世

诗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攻陷潼关,七月,肃宗即位。八月,诗人在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解至长安,后因职位卑微未被囚禁。至德二年(757)春,深陷长安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内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触景伤怀,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将小组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前运用PPT展示分享,既是课前预习的集中体现,又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在分享的过程中也是寻找差异、共同学习的体现。)

三、朗读体味,整体感知——寻诗眼,“望”意象

春望唐杜甫(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教师示范朗读(配上音乐,在读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听出诗的停顿和重音,感知诗的节奏,本首诗首颔颈联对仗)。

2.学生自由朗读(配音乐,朗读中注意停顿、重音、声调铿锵,想象诗的意境、情感)。

经典诵读对文言诗文学习的推波助澜

诗歌的诵读和格律(平长仄短)有很大关联:

现代汉语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代汉语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本诗平仄(五律中的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集体诵读,理解题目,感知内容。

(1)“春望怎么理解?

预设:“春望”也可以理解为“望春(人发出的动作指向事物本身),即为在春天所看到的景象。“望”既是《春望》的题眼,也是全诗的诗眼。(“望不是东张西望,因为“诗言情”,在这里更是诗人的一种感想和情怀。)

(2)诗人到底“望见了什么意象呢?

预设:山河、草木、花、鸟,国破,草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只剩下杂草存生。想象着当年繁华的国都,如今放眼望去内心悲伤,这种忧心伤感见到花开也会流泪,听到惊心的鸟鸣却也徒增了离愁别绪。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难得的家书就如万两黄金一般。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却越搔越短,简直都不能插簪了。

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齐读诗歌。

(在这个环节,注重对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包括

文档评论(0)

知识改变命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爱好打球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