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dfVIP

第三单元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2024湖南娄底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学与“世界”构成怎样的关系,文学为什么而作,为什么人书写,关涉文学本质论。这是一

个根本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曾引发多次论争,并形成多种不同的观点。苏轼在参透文学主客

体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有为而作”的命题。

中国古代文论有从“世界”角度来理解文学本质的传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感物说”,认

为文学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受,这一观点影响深远。苏轼基本上遵循传统诗学中心物交

感、主客合一的理论观点,认为诗文是创作主体在感受外在世界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艺

术呈现。《南行前集叙》云“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

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正是山川风物、贤人胜迹等自然与社会事物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

在《辨杜子美杜鹃诗》中提出作诗应是“类有所感,托物以发”;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阐

述了“境与意会”的妙处。

无论因物触兴、有感而发,还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创作主体通过诗文折射宇宙、

自然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径与手段。苏轼强调文学创作是主体情感体验和内在情结的自然流

露,但在根本上也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发,这样才能达到主客互融、天人合一。

眼下,有些创作者忽视中国的现实土壤和传统文脉,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

美。在此背景下,苏轼的观念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辨清文

学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清晰准确的认知,苏轼提出的“有为而作”言之有据、内涵深刻。

他在《题柳子厚诗二首》中认为“诗须要有为而作”,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进行较为充分

的阐释:“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

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苏轼用“疗饥”“伐病”这一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什么是诗文的“有

为”。《答虔倅俞括奉议书》云:“今观所示议论,自东汉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驭今,有意于济世

之用。”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评赞王定国的诗“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有为而作”就

是强调诗文要具有道德评价与教化的功能,从而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

在当下,文学的本质要求是要对社会、时代和人民“有为”。新时代的文学需秉持“有为而

作”的理念,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世界,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时代中汲取

营养,反映人民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与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

的过程,要经历创作动因、艺术构思与语言呈现等复杂过程。“无意为文”是古代诗学中一个

影响深远的命题,苏轼极力倡导,体现出他对文学创作重要规律的深刻认识与体悟。

苏轼认为诗文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应“有所不能自已而作”,不可勉强

刻意为文,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创作妙境。《子思论》有云:“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

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也就是说,孔子为文并非

刻意而作,但他所说的都恰到好处。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认为,诗文创作应“如行云流

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样就能达到心、手、器高度统一,以致“无思”而“辞达”。又《书黄

子思诗集后》云:“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强调诗文创作应以“无意”

发之,在物与我、情与境悠然感会之际,自然而发、自然而成,方能成“天下之至文”。

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苏轼的“无意为文”还表现在对情感表达的重视,特

别强调真情实感的流露与抒发。《读孟郊诗二首》有云:“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

凿,湍激不受篙。”“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苏轼通过生动形象

的比喻,称许孟郊的诗作情真意切,完全是诗人内在情感与生命情结的真实流露。《录陶渊明

诗》又云:“言发于心而冲于口。”不难看出,苏轼是以情感是否真切论诗,认为诗文贵情真,不伪

饰,不造作。当前,有些创作者为了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现模仿抄袭、千篇一律、机械化生

产等弊端。这类创作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也就很难激发读者共鸣、促进情感交流。

那么,诗文创作如何才能做到“无意为文”呢?这涉及文学创作中复杂的精神活动,跟艺术直

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等密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初中试题分享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本人专注于初中语数英科的试题收集,并分享给有需要的的同学们。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1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