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烟台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2024学年烟台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学年烟台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20世纪末开始,社会分工急剧加速,各学科开始倾向于“互不越界”,甚至同一学科也开始分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创作与评论之间愈发割裂。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偏见竟逐渐地被不自觉地广泛认

同。所以在这时,谁能用具体的文学作品质疑偏见,谁能思考如何回归评论与写作的血肉联系,就成为

文学界所关注的问题。

面对“盛行”的偏见,有许多学者、文学评论家仍践行着评论与写作的“双肩挑”,努力让割裂的

两者加以弥合,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周国平、刘小枫、赵园、乐黛云、谢冕、洪子诚、雷达、

陈平原、孙郝、南帆、王彬彬等。他们将写作的“形象思维”与研究的“抽象思维”融合,一方面从事

评论、研究,另一方面跨越学科的设限,以自由之心书写着对宇宙人生的深切感悟。他们将学术的识见

与对世界的关切,深度地融入文字中,既有个性的展现,亦有“有情”的说理。

比如,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陈平原,以宽厚、中和的笔触,在散文随笔中对当下学术、文化热点问

题不乏锐利目光与犀利的剖析,与其学术理念交相辉映,展现着一位学者的“人间情怀”。还有南帆的

散文,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特别是他的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身份,更能诠释何为评论对创作的“反

哺”。南帆在文学评论、文学研究中就重视对历史与人性“盲点”、边缘处的洞察,不被固化、僵化的

成见所束缚,以睿智的思考,在不易察觉之处发掘出人性与历史的褶皱。而他在散文叙述中,也能以非

定论式的理路,深入地体察、探寻世界的“关系与结构”,与他的批评理念形成共鸣。

在这里不难看出,这些学者、文学评论家不仅甘愿坐学术研究的“冷板凳”,更用实际创作去检验

和践行自己的学术理念,此中坚守显得难能可贵。这种精神,亦鼓舞了更多后继的评论家从事文学写作,

以更独特、多变的视角来观摩人间百态。正是他们的努力,使得文化界更为关注这种现象,从而有利于

研究者与写作者以更深度的剖析,发掘出文学创作的更多路径与可能。

从近年来“文学评论家创作”的现象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写作及其文体、审美形态渐渐呈

现出多样化趋势。之前的学者写作,多集中在散文、随笔方面,文体较为单一。但近年来文学评论家的

创作,则延展到小说、诗歌、戏剧等多个领域,且明显有批评观与创作观相互整合、融合的倾向。

长期从事文学评论、文学史研究的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於可训,生动形容“他们这些教文学的教员,

是自己不会炒鸡蛋,还要教人家鸡蛋怎么炒”。于是,他就决定“把做了一辈子的学术研究暂时放一放,

也来试试炒鸡蛋”。他将这个决定称之为“衰年变法”。结合着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所阅读的文学、史学

资料,於可训立足本土、回望传统,其笔触指向“乡村教师”群体再延展到“乡村异人”,这些人物丰

富了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形象谱系。

於可训的“转行”并不是个案,还有更多学者试图突破“学院派”的审美思维结构,拥抱更广阔的

文学世界。如早期从事散文研究,后在文学史、小说史研究方面卓有学术贡献的苏州大学教授王尧。他

的批评观与散文史的训练,使其在后来的散文写作中游刃有余,富于才情的叙述引人入胜。王尧书写出

知识分子在大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对价值观的选择,其文胆与诗心、人文精神在俗世中的意义,都被作者

朴实、细腻、深入地发掘出来。王尧还倡导新“小说革命”,主张重建小说家和现实、历史之间的深刻

联系,主张突破“我自己”的故事,欲与广阔的世界重新连结。理解这种倡议,就不难理解他的小说《民

谣》中的“自叙传”式的讲述,这正是对其批评观的一次文学化阐释。

同在苏州大学的房伟教授,也在评论与创作方面进行“两线作战”。他确信“这两个方面并非截然

对立,必须跳出大学体制培养造成的‘专业幻觉’与‘思维惯性’”。他用扎实的研究,为写作打下坚

实的史料基础,以丰富的想象力写作小说,又使其文学评论有了独特的剖析维度。他觉得作为一个学者,

要杜绝理论训练后所养成的“居高临下”目光,将文学作品变成研究的工具,从而丧失对作品感同身受

1

的审美力。或许,同时从事评论、多文体写作,正是房伟对思维惰性的警惕。此外,还有很多文学评论

家也将其评论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xj1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0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