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经济类热点--人口问题与人口迁移-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docx

经济类热点--人口问题与人口迁移-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经济类热点--人口问题与人口迁移-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1.在1750至1960年的21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人口增长是不平衡的,欧美和大洋洲这些发达国家所在的地区,人口增长率为每10年增加915%,而亚、非等不发达国家所在地区每10年只增加6%。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正向相关 B.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C.产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D.和平为人口的增加创造条件

【答案】A

【详解】由题干可知,欧美和大洋洲这些发达国家每10年的人口增长率为915%,而不发达国家所在地区人口的增长率为6%,说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是成正比的,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政治稳定、产业革命、和平的信息,排除BCD。

2.明末清初,经历三十多年战乱,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六十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七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实施移民政策,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从湖南湖北两广江西等地移民四川达六百多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据此可知

A.清初移民多为经济谋生

B.政府行为影响人口迁移

C.鼓励移民旨在加强控制四川

D.战乱是人口迁移最主要原因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分析和理解能力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实施移民政策,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从湖南湖北两广江西等地移民四川达六百多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政府的移民政策导致了材料中所述的现象,即材料意在强调是政府行为影响了人口迁移,选B正确。清初移民是政府行为并非为经济谋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行为才是人口迁移最主要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人口迁移是一个很普遍的历史现象,不过需要根据具体历史史实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比如材料中是政府政策的主导,类似的事件如“北大荒”的开发等;战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人口难迁;经济因素,改革开放后人口向沿海的迁移等。

3.1945年5月纳粹德国彻底垮台时,一场史无前例的难民危机紧接着席卷欧洲。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荷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国出于对纳粹的仇恨,以及实现总体上的非日耳曼化目标,纷纷驱逐和遣返德意志人。根据统计,在1945年-1950年,总计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也就是后来的西德。这一难民潮

A.促进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 B.加剧了西德与东欧的对峙

C.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 D.导致了德国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C

【详解】大量德意志人进入西德能够为西德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实际上有利于西德战后的经济重建,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对德意志人的驱逐,不是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西德与东欧的对峙,排除B;材料反映的矛盾应该是德意志人与东欧诸国的矛盾,不是德国民族矛盾,排除D。故选C。

4.19世纪60~70年代,皖南广德州“被兵燹后,土著不及十分之一-”;淮北地区人口死伤或逃亡很多,“小民非死即徙,十之七八,凋敝情形,不堪言状”。这些现象客观上导致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一度减弱 B.南北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C.小农经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D.城乡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A

【详解】由材料“被兵燹后,土著不及十分之一;淮北地区人口死伤或逃亡很多”可知,受兵祸影响,部分地方的人口伤亡或逃亡较多,这打乱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秩序,客观上导致地主对农民的束缚减轻,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故选A;材料只提及了人口的生存状况,未提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时局动乱,小农经济生产规模不可能还不断扩大,排除C;材料并未描述城乡人口的阶层分布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且“根本变化”一词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5.在对广东揭阳白塔汉墓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其随葬品有陶器瓮、罐、壶、纺轮及铁削、镊、砺石及残铜器,且器物有较多汉式风格。据此可推断

A.汉代揭阳县的农耕经济已较为发达 B.两汉王朝对广东揭阳实施了有效管理

C.陶瓮和铁削体现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D.墓主人可能为南迁汉人或汉化的土著

【答案】D

【详解】广东揭阳在两汉时期主要居民是越人,但出土器物“有较多汉式风格”,故墓主人很有可能是南迁汉人或汉化的土著,D项正确;题目中广东揭阳白塔汉墓的考古发掘未涉及农耕情况,且没有与其他地域的农耕情况进行比较,故不能得出“农耕经济已较为发达”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汉王朝对揭阳实施有效管理的信息,B项错误;庄园经济以佃佣为主,仅凭出土的生活、生产器物等难以断定其为庄园经济,C项错误。故选择D,排除AB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293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