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一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pptx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一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pptx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第一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概述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2(一)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与存在形态来源: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气物;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

3气态: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形成。气溶胶(aerosol):能较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分散体系,包括雾、烟、尘。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烟: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其粒子直径为0.1~l0μm的固体微粒。

4(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1.原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2.成品的处理、包装;3.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4.化学反应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5.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6.作业人员进入反应釜出料和清釜;7.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8.废料的处理和回收;9.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10.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5(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呼吸道:薄、大、血、快吸收影响因素:①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或肺泡气与血浆中的分压差。②毒物的分子量及其血/气分配系数。③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取决于其水溶性。④劳动强度、肺的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以及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等因素。⑤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在呼吸道的吸收,受气道的结构特点、粒子的形状、分散度、溶解度,以及呼吸系统的清除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62、皮肤:毒物通过表皮细胞或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汗腺)进入真皮而被吸收入血。吸收影响因素:①穿透皮肤角质层:分子量300、脂溶性和角质层的厚度②由角质层进入真皮而被吸收入血:具有一定水溶性③皮肤有病损或表皮屏障破坏④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⑤接触皮肤的部位和面积⑥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73、消化道由于个人卫生不良或食物受毒物污染时,毒物可经消化道进人体内。

8(四)毒物的体内过程1、分布毒物被吸收后,最初常分布于血流量较大的组织器官,随后则逐渐转移靶组织器官。

9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即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或合成)四类反应。

10毒物经生物转化后的结果:①有利于经尿或胆汁排出体外;②透过生物膜进入细胞的能力以及与组织成分的亲和力减弱,从而消除或降低其毒性。③也有不少毒物经生物转化后其毒性反而增强,或由无毒而成为有毒。

113、排出⑴肾脏:最重要的排泄途径。排出速度的影响因素:①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及重吸收;②排出物分子量、脂溶性、极性和离子化程度。

123、排出⑵呼吸道:气态毒物经呼吸道排出。被动扩散,排出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①肺泡呼吸膜内外有毒气体的分压差;②通气量。⑶消化道:①排泄②生物转化③肠肝循环⑷其它途径:唾液腺;乳腺;胎盘屏障;头发和指甲;汗腺;月经。

134、蓄积(accumulation):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一致时,则易发生慢性中毒。非其毒作用靶器官的蓄积部位则称该毒物的“储存库”(storagedepot)。

14(五)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1、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毒性毒物的理化性质对其进入途径和体内过程有重要影响:分散度、化学活性、挥发性、溶解度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15(五)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3、联合作用独立、相加、协同和拮抗作用生产性毒物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高温环境下毒物的挥发性增加,机体呼吸循环加快,出汗增多等,均可促进毒物的吸收;体力劳动强度大时,毒物吸收多,机体耗氧量也增多,对毒物更为敏感。

164、个体易感性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状况、营养、内分泌功能、免疫状态及个体遗传特征等。研究表明产生毒物个体易感性差异的决定因素是个体遗传特征。

17(六)职业中毒的临床

1、临床类型⑴急性中毒(acutepoioning):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⑵慢性中毒(chronicpoisoning):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⑶亚急性中毒(subacutepoi

文档评论(0)

一壶清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