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青泥河
嘉陵江支流,又名长丰河,成县县城以上亦称东河。
概述
流域范围流域地处甘肃省陇南市东北部,东邻浴河,流域,北、西、南均与西汉水流域接壤。流域形状东西窄而南北长,流域面积1866平方千米。地跨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的礼县、西和县、徽县、成县和陕西省的略阳县。
河流水系发源于天水市苏成乡的西秦岭东麓,向东南流,于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汇入嘉陵江。河长151千米,河道落差660米。支流众多,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百万立方米以上支流有35条,大致呈对称性羽状分布。
气候水文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年气温11.9摄氏度,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31.3毫米,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118.2毫米。冬季多西北风,春夏季盛行东南风。径流产自降水,多年平均流量11.76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71亿立方米,径流深198.8毫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43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为0.24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46.7万吨,平均含沙量3.95千克每立方米。近年来水质恶化,多为IV类水质,部分河段是超V类水质标准。
地质地貌青泥河流域位于西秦岭褶皱系内南、北秦岭褶皱带和成县上叠拗陷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山高谷深、峰尖坡陡的土石山区。为海相沉积地层,出露有碎屑岩、石灰岩和板岩等。
自然资源流域水资源量即是河川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71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58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2.37万千瓦。矿产资源有铅锌、金、铁、铜、煤、大理石矿等。森林资源有松、柏、白桦、红桦等。野生动物有麝、苏门羚、水獭、羚牛、梅花鹿、红腹锦鸡等,主要文化古迹有西狭摩崖汉碑、世功保蜀忠德碑、飞龙峡杜工部祠堂。
自然灾害水、旱、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主要是水灾和旱灾。据《成县志》记载,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六月、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年)五月、民国23年(1934年)7月,洪水均淹没县城。1964年7月21日成县暴雨,受灾人口9.4万人。旱灾的发生率高于洪灾。《成县志》记载历史上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夏、北魏文成帝太安五年(459年)、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春、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民国17年(1928年)和18年(1929年),均发生大旱。
治理开发已建成防洪河堤21.8千米,分布在干流及一级支流上。小水电站2座,装机容量1475千瓦。小型水库4座,总库容341万立方米。
纪实
青泥河自发源地东流,后转向南流,经徽县境,于三渡水进入成县境内。三渡水以上约43千米为上游,两岸均为高山峻岭,河道狭窄,多巨石,水流湍急。两岸山坡林草茂密,耕地不多。
过三渡水东南流,达成县后进入飞龙峡,河长74千米,是为中游。中游两岸地势平坦,河面较宽,水流缓稳,两岸为浅山丘陵,表层为黄土覆盖,林草植被稀疏,耕地面积占7/10,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该区域为青泥河流域的地理中心,亦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中游北段是黄渚铅锌矿区,铅锌矿的采选,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飞龙峡古有栈道远通巴蜀。峡口的杜甫草堂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成县抛沙镇丰泉山的峡谷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成县飞龙峡继续东南流,过成县宋坪乡进入陕西省略阳县,至白水江镇汇入嘉陵江.长约54千米。下游为高山峡谷,河岸宽窄变化大,河床坡降陡缓交替,河岸岩石裸露,悬崖峭壁临水,树木插石缝而生,凌空峭立。两岸山坡主要为褐色土壤覆盖,次生林茂盛,耕地呈斑状零星分布。植被与上游相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