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社会主义改革.docxVIP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社会主义改革.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1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第一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第二节斯大林模式

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953---199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追寻“理想”,直接过渡(1918~1921年)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②内:a、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武装叛乱

b、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③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签订《布列斯特和约》------1918.3,退出一战.

2.目的

(1)直接目的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取得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政权

根本目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3、措施(内容):

农业(最重要)----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_;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

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4、实质特点?

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生产、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它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2)积极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消极影响: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体制、理论上造成消极影响,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间接过渡(1921~1928年)

1.背景

经济危机+政治危机;落后的经济水平.

2.目的:

1)解决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直接目的)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根本目的)。

3.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

4.内容:

5.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特点?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6.影响作用

(1)经济:受到欢迎,调动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为工业化打下基础。

(2)政治:巩固和改善了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理论意义:表明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苏联成立----1922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徽

知识拓展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

结合史实,思考:三次“改革调整”分别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苏俄: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概念阐释:“斯大林模式”

也称“苏联模式”。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巩固与发展成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

主要表现为:

政治上:高度集权。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清洗异己;缺少监督。

思想文化上:高度集中。个人崇拜,思想控制,学术问题政治化,否定思想、文艺创作的多元性。

经济上: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模式。

形成标志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二、经济体制特点

1.重工业为先导(优先发展重工业)

2.高速度为灵魂(追求建设高速度)

3.国家计划为指令(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实行单一公有制

三、形成原因(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1.帝国主义包围威胁(迫于国际压力);

2.俄国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小农经济仍占优势);

3.斯大林个人因素

对马克思未来社会设想的理解;

领导战争的经验习惯;

个人作风强硬;

4.俄国悠久的集权制的文化传统。

四----主要形成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

(一)工业-----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1)目的

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2)方针的提出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3)特点

A优先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oyoce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年轻人,不能太心急。稳打稳扎才能脚踏实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