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2025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第34讲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docVIP

鸭2025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第34讲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第34讲宋明理学

eq\a\vs4\al(学问点宋明理学)

1.兴起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见,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起先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儒家学者绽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说明儒家义理。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干脆联系起来。

②相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

①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相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

①陆九渊:心是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历史影响

(1)重视主观意志的力气,留意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行起了主动作用。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对后世政治、文化教化及伦理道德等产生深远影响。

eq\a\vs4\al()

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同时又把孔孟儒学向高深广的方向发展。高即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是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是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核心论点:宋明理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具有思辨化、理论化、大众化的特点。

【微点拓展】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及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对社会影响巨大。

(2)盛唐开放的社会风尚也摧毁了儒家的道德底线。

(3)另外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留意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这些都使儒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微点拓展】朱熹的道德观

(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且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人性原来与天理一样,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但简单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当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信息提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发展,差异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重点一宋明理学的背景、内容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的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易经》“三玄”的探讨。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扬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的“无为”重点讲处世术。

[对点训练]1.(2024·山东济南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探讨,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旺盛

C.三教合一的局面起先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解析:选A。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说明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儒学出现了危机,即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确定程度的冲击,故选A项。

2.致良知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旨。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气。“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干脆统一的表现。

[对点训练]2.王阳明主见“致知格物”,并将其说明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提倡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正”在社会的体现即是伦理纲常,故选C项。宋明理学仍是儒学范畴,是儒学成熟的体现,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主见“格物致知”,王阳明提倡“致知格物”,B项错误;王阳明主见“致良知”,而非通过发奋读书明理,D项错误。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史料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8****20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