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实验十六中温辐射时物体黑度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用比较法测量中温辐射时的物体黑度ε。
二、原理概述
由n个物体组成的辐射换热系统中,利用净辐射法,可以求某物体的净换热量。
针对本实验的设备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作以下假定:
1、热源1和传导圆筒2为黑体。
2、热源、传导圆筒2和待测物体(受体)3表面上的温度均匀。
图1辐射换热简图
1—热源2—传导圆筒3—待测物体
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净辐射法给出待测物体3的净辐射换热量:
Qnet.3=3(Eb.1F1ψ1.3+Eb.2F2ψ2.3)-ε3Eb.3F3
其中,α:吸收率;Eb:黑体辐射力;F:辐射面积;ψ:角系数
因为F1=F3;3=ε3;ψ3.2=ψ1.2又根据角系数的互换性F2ψ2.3=F3ψ3.2,则:
q3=Qnet.3/F3=ε3(Eb.1ψ1.3+Eb.2ψ1.2)-ε3Eb.3
=ε3(Eb.1ψ1.3+Eb.2ψ1.2-Eb.3) (2)
由于受体3与环境主要以自然对流方程换热,因此:
q3=α(t3-tf) (3)
式中:α:换热系数;t3:待测物体(受体)温度;tf:环境温度
由(2)、(3)式得:
(4)
当热源1和黑体圆筒2的表面温度一致时,Eb1=Eb2,并考虑到,体系1,2,3,为封闭系统,则:ψ1.3+ψ1.2=1
由此,(4)式可写成:
(5)
式中σ称为斯蒂芬——玻尔茨曼常数,其值为5.67×10-8w/m2k4。
对不同待测物体(受体)a,b的黑度ε为:
;
由于外部实验条件相同,故可设αa=αb,则:
(6)
当b为黑体时,εb≈1,(6)式可写成:
(7)
三、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简图如图2所示:
图2、实验装置简图
1、调压器2、测温转换开关3、数显温度计4、接线柱5、导轨6、热源7、传导体8、受体9、导轨支架
10、热源电压表11、接线柱12、测温接线柱(红为+)
13、电源开关
热源腔体具有一个测温热电偶,传导腔体有二个热电偶,受体有一个热电偶,它们都可过琴键转换开关来切换。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本实验仪器用比较法测定物体的黑度,具体方法是通过对三组加热器电压的调整(热源一组,传导体二组),使热源和传导体的测量点恒定在同一温度上,然后分别将“待测”(受体为待测物体,具有原来的表面状态)和“假想黑体”(受体仍为待测物体,但表面薰黑)两种状态的受体在恒温条件下,测出受到辐射后的温度,就可按公式计算出待测物体的黑度。
具体步骤如下:
1、热源腔体和受体腔体(使用具有原来表面状态的物体作为受体)靠紧传导体。
2、用导线将仪器上的测温接线柱12与电位差计(用户自备)上的“未知”接线柱“+”“-”极连接好。按电位差计使用方法进行调零、校准并选好量程(×1)。
3、接通电源,调整热源、传导左、传导右的调温旋钮,使其相应的电压表指针调至红点位置。受热约40分钟左右,通过测温转换开关测试热源、传导左、传导右的温度,并根据测得的温度微调相应的电压旋钮,使三点温度尽量一致。
4、系统进入恒温后(各测温点基本接近,且在五分钟内各点温度波动小于3℃),开始测试受体温度,当受体温度五分钟内的变化小于3℃时,记下一组数据。“待测
5、取下受体,将受体冷却后,用松脂(带有松脂的松木)或蜡烛将受体薰黑,然后对此“假想黑体”重复以上实验,测得第二组数据。
将两组数据代入公式即可得出待测物体的黑度ε受。
五、注意事项
1、热源及传导体的温度不宜超过200℃
2、每次做原始状态实验时,建议用汽油或酒精将待测物体表面擦净,否则,试验结果将有较大出入。
六、试验所用计算公式
根据(6)式,本实验所用计算公式为:
(8)
式中:ε受:待测物体(受体)的黑度;
受:“受体”与环境的温差;0:“假想黑体”与环境的温差;
T源:受体为“相对黑体”时热源的绝对温度;T0:“相对黑体”的绝对温度;
:受体为被测物体时的热源绝对温度;T受:“待测”物体的绝对温度;
七、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举例)
1.实验数据
序号
热源
传导体1
传导体2
受体(紫铜光面)
备注
N0
mv
℃
mv
℃
mv
℃
mv
℃
1
2
3
15.966
15.964
15.969
234
234
234
15.967
15.963
15.968
234
234
234
15.960
15.964
15.967
234
234
234
4.591
4.588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