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心算《珠心算的起源和发展》 .pdf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珠心算的起源和发展

算盘和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独立创造的,是人民

智慧的结晶。

关于珠算起源的研究,中外学者的论述颇多,但迄今尚无定论。虽然人们

对珠算有不同的理解,但从现代计算机的观点来看:珠算的本质特征表现在硬件

上为算盘,软件上是口诀,这一点应是没有疑义的。

(一)算盘的产生发发展

算盘是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其在中国的独立出现,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才智。珠算的创造与使用,可以说是历史久远。如果从以珠计数即称

珠算来看,甚至可以上溯到西周(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距今已有三千

多年的历史。

“珠算”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徐黎岳(东汉末年,约公元196~206年间)

著、甄鸾(南北朝,北周人)注的《数术记遗》中,徐岳对珠算的描写十分简略:

“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甄鸾的注释为:“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

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们各五珠,其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

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

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由此可见,“珠算”一词在当时的含义与现在的珠算

含义是不同的,但与“算盘”的含义是一致的。

算盘究竟起源于何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定论。下面是一些相关的

主要史料:

1、与现代算珠形状相近的出土实物

①西周陶丸的发现。1976年3月,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出土了西周早期宫

室遗址中的90粒带色陶丸,它与《数术记遗》中所记述的一些以珠进行计算的

史实相吻合。

②在河北巨鹿县古城(公元1108年因黄河泛滥而被淹没)发掘出来的一颗

算珠,本质,扁圆形,直径2.11厘米,有孔,这颗算珠(简称巨鹿算珠)现由

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

2、《数术记遗》中的14种算具

《数术记遗》中描述了14种算具,无出土实物,现经人按书中描述仿制。

此书中记载的14种计算工具为:⑴积算;⑵太一算;⑶两仪算;⑷三才算;⑸

五行算;⑹八卦算;⑺九宫算;⑻运筹算;⑼了知算;⑽成数算;⑾把头算;⑿

龟算;⒀珠算;⒁计数。

在这14种算具中,太一算、两仪算、三才算、九宫算、了知算和珠算,都

1

是用珠计数的计算工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元朝时代,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地实践、改进

和总结,就成了流传至今由框、梁、档、珠四部分构成的七珠大算盘。到了明朝,

算盘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而且算盘也规格化了。这在现存古籍最早印有上二下五

珠明代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1371年)算盘图和最早规定算盘尺寸的《鲁班

木经》(15世纪下半叶)中可以得到证实。

由《数术记遗》中对“珠算”的解释可以看出,古代当时的算盘与现在通

用的算盘相比,虽然没有梁,但上面颜色的珠也是当“五”用。为什么别国的算

盘没有采用五升制,而中国的算盘采用五升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不开

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处处表现出崇尚“五”的思想。实际上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产生的“五升制”是很科学的。对此,心理学家耶文斯普做过有名的黑豆试验:

在一个白色盘子里放一些黑豆,盖上,当掀开盖时,立刻叫被试者说出豆粒数。

这种试验他共做了1027次,结果:凡豆粒在5颗以内,报的数100%准确;当豆

粒数为5颗时,报对的次数只占95%;豆粒数愈多,报对次数占的百分比愈小;

当豆粒达10颗,报对的次数只占43%。试验结果说明视觉清晰分辨数的极限值

是4.因此,中国定出逢五升一的五升制是很科学的。俄国、西欧曾制出过每档

10颗算珠的算盘,且横向拨动,既慢又易出错。显然,中国珠算的五升制是使

珠算运算准确、迅速的基本保证,从而淘汰了西方算盘,为全世界所采用。

(二)珠算法的完善与发展

珠算的发展除了算具的改进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的算法上。古代珠

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著作有:

1、杨辉,南宋末期(13世纪后期)的数学家,著作有《说解九章算术》、

《日用算法》、《乘除算宝》、《田亩比类乘除捷法》、《续古摘奇算法》等。其中《乘

除通变算法》集当乘、除算法之大成,对后世珠算算法的影响很大。

2、朱世杰,字汉卿,号松庭,寓居燕山,元代杰出的数学家,1299年编写

《算学启蒙》3卷,分20门,共259题。留

文档评论(0)

131****83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