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课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
1.梳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核和监察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这些制度的基本内容。(时空观念)2.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核和监察制度的特点,从史料实证角度对选官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古今中国官员、干部选拔制度“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特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家国情怀)学习目标重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更迭过程与不同阶段的特征。难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其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新课导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始终围绕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化而不断变化,是巩固王朝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更体现出了中国古人在国家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方面的卓越智慧。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贵族政治)。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举荐制),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军功爵制)。材料: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刘向《说苑》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客卿制军功爵制“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礼记》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以法为教”是先秦法家主张的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以吏为师”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扼杀了其发展的活力,造成了严重的倒退。“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产生了什么影响?
4.两汉:察举制(汉武帝开始推行)⑴背景:汉初社会凋敝,百废待兴;鉴于秦亡之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⑵方式:①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使用。②分常科和特科:常科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孝廉、茂才等);特科不定时,有具体标准(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⑶作用:①积极:为两汉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风气改善。②局限:两汉豪强宗族把持孝廉;官僚阶层掌控推荐权,易导致贪污腐败。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世官制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察举制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材料四: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后汉书·邓禹列传》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察举制的弊端。容易任人唯亲;选举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魏晋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确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积极: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为隋唐科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消极:无考核标准,形成门阀士族政治,激起社会矛盾。探究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