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通扬运河
长江北岸江苏省中部古老的人工河.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汉吴王刘潺为运输海盐而开挖,古称邪沟、古盐河、运盐河、上官河、上官运盐河。清宣统元年(1909年)通州大达商轮公司疏浚南通到扬州的运河时命名为通扬运河。
概述
流域范围通扬运河处于苏北河道交错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中部略高,南北较低。河流为东西向,以南属于长江流域,以北属于淮河流域。西起扬州江都市仙女镇土山洞(江都市邵伯镇六闸),东至南通市木耳桥,流域面积700平方千米。河长191千米,跨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8个县(区)。按区域及地势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从江都仙女镇到泰州引江河西岸为上游.泰州引江河东岸至南通的海安为中游.海安经如皋的丁堰至南通市木耳桥为下游,丁堰以下进入长江流域。
气候水文通扬运河流域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受梅雨、台风影响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60毫米,6—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的60%,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790.6毫米。
水旱灾害从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至1949年共发生水旱灾害180余次.尤以黄河夺淮后.水旱灾害平均3?4年发生一次。据1949年以后到2000年统计有旱年10年、涝年17年。其中1954年和1991年发生特大水灾,1966年大旱。1985年至1986年6月连续干旱,河道断流。
治理开发自公元前179年吴王刘漏为从海陵(今泰州)运海盐至广陵(今扬州)而开挖运盐河道,其后历代或因淤积或因战争,时兴时废,使古运盐河遭到严重破坏。其间又多次拓浚河道或开引水河用以复兴通漕。明神宗万历年间.分黄导淮,通扬运河扬州河道成为淮河入江排洪的归江水道之一。
清代继续沿用运盐河及运盐河以南的河道作为排泄淮水的辅助通道。至1949年通扬运河经过多次疏浚,其中雍正时期疏浚扬州至通州窄段;乾隆至同治时期又进行过四次疏浚;民国36年(1947年)浚江都三元桥浅段。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前夕.在宜陵段清淤清障.以备军运。
通扬运河治理主要以开挖引河、疏浚浅段及两岸建引排控制建筑物控制水位.解决灌溉、航运水源。
20世纪50年代治理淮河,将通扬运河与淮河入江水道分开。现通扬运河河底高程0?0.6米.底宽8?16米,通航水位2.50米。为V级航线。1952年在邵伯镇里运河东岸开挖邵(邵伯)仙(仙女庙)引河II在仙女镇土山坝附近与通扬运河相接,渠首建邵伯闸引用运河水;是年又建江都船闸,以沟通里下河水网与长江的联系。1954年7月加高通扬运河北岸堤防25千米?封堵通向里下河的所有口门,阻止通南地区高水入里下河。1957年兴建黄村、界沟节制闸.以控制通扬运河水.解决通扬运河以北高地灌溉。1963年兴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时,淮河入江水道排洪和苏北江水北调工程分开,将原邵伯至仙女庙(江都)的邵仙引河北段在江都陈行附近与运盐河相接,作为江水北调的高水河,并建邵仙闸洞、运盐闸作为控制;将邵仙河南段,从邵仙闸洞下的邵仙洞穿高水河,恢复由运盐河从六闸引淮河水至江都市仙女镇土山洞(1962年建于土山坝原址)附近入通扬运河。
纪实
上游最早的通扬运河起于今扬州市湾头镇,因种植茱萸闻名,得名茱萸村;又因处于邢沟北上的转弯处,得名湾头.隋代开通茱萸湾通漕,唐代成为重要港口。唐开成三年(838年)七月,日本和尚圆仁就是沿通扬运河抵达扬州的。北宋时成为江都(今扬州)七镇之一。明清时为两淮盐运司专管码头。镇上明成化九年(1473年)建的湾头闸.是保存较好的古闸。
通扬运河过归江河道壁虎河、新河、凤凰河、太平河、金湾河、运盐河.在过高水河后,入江都市境。该市是有名的花木之乡、丝绸之乡、建筑之乡。1963年兴建高水河时,在江都七闸附近芒稻河西岸筑堤拦断通扬运河,湾头镇向东至江都市高水河西侧通扬运河现已淤断,汉时老河遗存尚在,现称为横河。由于水系调整,通扬运河河头自1949年以后发生三次变化:第一次,1952年开邵仙引河,通扬运河河头移至邵伯闸下,引里运河水;第二次,1962年于江都仙女镇建成土山洞,通扬运河河头移至土山洞下,引芒稻河水;第三次,1964年于邵伯陈行庄建成邵仙闸洞,使通扬运河河头移往邵仙洞下,引邵伯湖水,至今不变。
通扬运河自邵仙洞沿邵仙河南流.抵江都仙女镇折向东流,北岸有小涵河、顾家*于河通向里下河水网坪区;河口有小涵闸.南注新通扬运河。再东是五里窑船闸,与新通扬运河相交,穿过宜陵地下涵洞,入三里窑船闸。而后通扬运河转向新通扬运河以南.东南流.至千年古镇宜陵。再东,南岸有明代用于漕运通长江的白塔河,南经大桥闸注入长江。该河明万历以后参与排泄由通扬运河泄来的淮河洪水。再东7千米有新中国成立后新开的红旗河.红旗河北穿新通扬运河,接里下河水网埒区的野田河.南经通江闸注入长江。再东4千米至界沟.出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