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相辅相成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中国西方中华法系特点:礼法结合罗马法基础上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的“法治”: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
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时空坐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秦朝秦律引经注律律令儒家化魏晋礼法结合唐乡律合流宋元明清法律儒家化相争礼法结合汉朝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夏朝商朝西周《禹刑》《汤刑》《九刑》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习惯法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先秦统治者治理国家最早运用什么手段进行国家治理呢?1.德治与法治之争的渊源:夏商西周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敬天保民:含义:君主应当以德配天,保护人民。一旦统治者“失德”,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法治思想的渊源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发展:春秋战国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春秋时期:(1)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叔向: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向反对子产刊布法律:刑罚适用乱世;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公元前536年,代表庄正醇厚的三代理想的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认为“礼”的尊严在于其不成文,让人日用而不知,提出“国将亡,必多制”。子产则以“吾以救世”回应叔向。两人争论的实质是()A.要不要铸刑书B.以何种方式“救世”C.“多制”是否“国亡”D.“世”需不需要救B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并发展(阶级关系)奴隶主贵族统治衰落,地主阶级兴起为争霸图强,诸侯急需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法家法治VS2.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发展:春秋战国(2)德治与法治之争产生的原因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P46)史料阅读:儒家、法家关于治理国家的核心观点分别是什么?2.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发展:春秋战国(3)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法之争该不该受到惩罚?不该该鲁国有一个人,三次跟随君主出征打仗,三次当了逃兵,问他为什么逃跑,他说:“因为我是独生子,家里有老父亲,我要尽孝道,所以当了逃兵。”学派先秦儒家:德治先秦法家:法治理论来源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德治法治理论来源代表人物治国理论人性善孔子和孟子孔子:统治者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统治者①施仁政于民,②省刑罚,薄税敛”;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人性恶商鞅与韩非商鞅在秦国颁布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①君主不要谈礼义,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P46史料阅读:儒家、法家关于治理国家的核心观点分别是什么?(3)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法之争结合所学,思考:如果你是战国的君主,你会接纳谁的主张?为什么?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发展:春秋战国(3)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法之争“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什么诸侯对孔孟的德治“莫能用”?儒家: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仁政与法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第二次德法之争的胜利者是谁?法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结果:礼治崩溃,法治逐渐确立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从秦“以法为教”到汉“律令儒家化”秦朝(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汉朝(2)汉朝:沿袭秦律,制《九章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3)秦汉律、令并行律是法律体系的核心;令是律的补充,都具有法律效力律:主要指历代法典,通常涉及具体的刑法条款,用于判刑量刑。令:朝廷颁布的文告,主要是国家各项规章制度,被赋予了法律效力。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汉时:律令儒家化缇萦救父: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当处以肉刑,被逮捕拘压在长安诏狱。他的小女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