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
目录:
一.概述1
二.原理2
三.主流技术3
四.转换装置5
五.市场需求9
六.应用实例10
七.发展动向13
无线充电技术
一.概述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chargingtechnology;Wirelesscharge
technology)。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无线充电,又称作感
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近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充
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
供其本身运作之用。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两者之间
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1]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2007年6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的网站上发表了
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小组把共振运用到电磁波的传输上而成功“抓住”了电磁
波。他们利用铜制线圈作为电磁共振器,一团线圈附在传送电力方,另一团在接
受电力方。当传送方送出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后,经过电磁场扩散到接受方,电
力就实现了无线传导。这项被他们称为“无线电力”的技术经过多次试验,已经
能成功为一个两米外的60瓦灯泡供电。这项技术的最远输电距离还只能达到2.7
米,但研究者相信,电源已经可以在这范围内为电池充电。而且只需要安装一个
电源,就可以为整个屋里的电器供电。
1
无线充电技术
二.原理
电磁感应式充电
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
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目前最为常见的充电垫解决方案就采用了电
磁感应,事实上,电磁感应解决方案在技术实现上并无太多神秘感,中国本土的
比亚迪公司,早在2005年12月申请的非接触感应式充电器专利,就使用了电磁感
应技术。
磁场共振充电
由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组成,当两个装置调整到相同频率,或者
说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振,它们就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
种技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教授MarinSoljacic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该
技术点亮了两米外的一盏60瓦灯泡,并将其取名为WiTricity。该实验中使用的
线圈直径达到50cm,还无法实现商用化,如果要缩小线圈尺寸,接收功率自然也
会下降。
无线电波式充电
这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类似于早期使用的矿石收音机,主要有微波发射
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可以捕捉到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在随负载作
出调整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此种方式只需一个安装在墙身插头的发送
器,以及可以安装在任何低电压产品的“蚊型”接收器。
2
无线充电技术
三.主流技术
1、Qi标准
Qi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Consortium,简称WPC)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
两大特征。首先,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要有一个Qi的标识,都可以用Qi无线充
电器充电。其次,它攻克了无线充电“通用性”的技术瓶颈,在不久的将来,手
机、相机、电脑等产品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为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应用
提供可能。
市场比较主流的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即电磁感应、无线电波、
以及共振作用,而Qi采用了目前最为主流的电磁感应技术。在技术应用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