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中医心、血、神三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 .pdfVIP

【中医基础】中医心、血、神三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 .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中医心、血、神三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

摘要:心主血、血舍神,是中医学气血理论与神志理论部分的研

究内容,自《黄帝内经》起就有关于其理论的文字记载。血是神志活

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调是神志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目前现代生物

学对于这一机制的认识也有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在临床应用方面,古

今医家认为调节气血在精神情志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文章拟从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对心、血、神之间的关系进

行梳理,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精神与心理压力也

随之增大,导致人群中情志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伴随

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心身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人们对精神与

躯体方面疾病的关注度亦随之增加,使得心身疾病成为目前非常重要

的研究领域,而中医学把这一部分内容列入到情志疾病的范畴。情志

在中医学中隶属于“神”,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又有心主血

脉,血舍神之说,血是机体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在传统的

中医理论中,心、血、神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并且这一关系在不断地

指导着临床应用与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心、血、神三者间的

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与阐明,以适应现代的临床需求,因此,

课题组对心、血、神的关系做了深一步的探讨。1理论认识1.1神的

含义神,是中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内经》中神的含义有很多,

总体上可以分为自然之神和人身之神两大类。自然之神,即自然界所

固有的客观规律,也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是天地间一切

事物的主宰。人身之神,即人体生命现象的总括,是对人体脏腑功能

活动表现于外的高度概括,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之神,

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神气”,有生命

之意,包括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以及肢体活动等,

在整个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狭义之神,则是指人

的精神情志活动,包括五神和七情等内容,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认

知、情感、意志、意识等精神活动,简称知、情、意。狭义之神虽藏

于五脏,但主导于心。1.2心主神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虽为五脏所主,

但与心的关系密切。《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

之所舍也”,说明心对五脏六腑和神志活动具有主导作用,而古人又

认为,心居人体正中,故而形成了心为人身之主宰的说法。心主神,

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观点,受中国传统社会制度中君臣制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内经》中以君臣比论脏腑,其中,心为君主、主神明的思想。

把心比作人身之君,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

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表明了心在五脏中的地位和其主

宰神志的作用。另外《内经》中认为心主血,掌握着五脏的整体活动。

机体的正常运行都有赖于血液的滋润和濡养,故从心主血脉的角度而

言,心亦为五脏之中心,主宰着人的神志活动。《灵枢·大惑论》曰

“心者,神之舍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

变也”,都在说心具有主神明、精神之功。是故异常的神志活动伤人

而首伤于心,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愁忧恐惧则上心”;

《灵枢·口问》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说

神志活动异常最易伤及心神,这也从从反方面说明了心为神志活动的

主宰。后世医家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也说到:“神藏于心,而

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说明心所藏之神,应

当是对精神情志等心理活动的概括,心主神志的思想早已渗透于中医

思想之中并占有重要地位,人身之神亦是由心所统领的。1.3血与

神中医的气血理论认为,血是运行于脉中,环流全身而具有营养和滋

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机体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对调控人体的

精神情志活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是古人通过大量的临

床观察与分析认识到的,多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血液运行失常,往往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志方面的症状和表现。“血舍神”这一思想早在

《内经》中即有所论述,《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即血液供

给充足,精神活动才能正常发挥,这是中医学中最早提出的有关于血

液对于神志作用的理论依托。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

说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

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即从病理角度论述了人体心虚血少可导致

精神异常的情况闭。另外,清代医家沈金鳌在其著作《杂病源流犀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4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