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环境DNA实验室建设技术要求编制说明》.pdf

《水生生物环境DNA实验室建设技术要求编制说明》.pdf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生生物环境DNA实验室建设

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水生生物环境DNA实验室建设技术要求》标准编制组

二零二四年二月

T/CSESXXXX—XXXX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并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归口,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南京大学、南京易基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

1.2工作过程

按照标准编写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相关科研人员组成了标准编制组。编制组成

员由多年从事环境DNA水生生物监测的研究技术人员组成,按照GB/T1.1—2020给出的最

新规定起草和编制。在前期项目研究、文献资料分析以及实际应用的基础上,编制组讨论并

确定了开展标准编制工作的原则、程序、步骤和方法,目前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

说明。主要工作如下:

(1)研究基础

编制组通过环境DNA实验室建设实践、阅读文献和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确定了环境

DNA实验室建设要求的工作内容,初步确定了水生生物环境DNA实验室建设技术要求方

法的基本框架和流程。

(2)编制启动

编制组接到标准制定任务后,立刻组织落实标准制定工作。确定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南京大学、南京易基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主要起草单位,并由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

业的相关专家组成起草组,形成标准初稿。

(3)理论研究

标准起草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并学习了《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技术要求第1

部分:通用要求》(GB/T32146.1-2015),《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技术要求第3部分:

食品实验室》(GB/T32146.3-2015),《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转基因产品检测实

验室技术要求》(GBT19495.2)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等实验室建设相

关标准规范,收集和研究了国内外环境DNA或PCR检测实验室建设技术要求。经过资料

分析和共性总结,初步对水生生物环境DNA实验室建设技术要求进行梳理和提炼。理顺了

标准制定的方向和思路,形成标准编制大纲。

(4)调研/实验研究

为了使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2019年至2023年,标准起草组在已有的实验室

1

T/CSESXXXX—XXXX

建设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多家编制单位将已构建的环境DNA实验室运行状况进

行分析,与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深入地探讨,调整已有方法。

(5)标准草稿

2023年4月~11月,标准起草组召开起草工作研讨会,就标准起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

行集中研讨。标准起草组针对环境DNA实验室区域设置、操作人员要求、安全防护和实验

室配置要求,进一步完善环境DNA实验室建设基本要求及技术要求,经过若干次编制组内

部研讨会和专家咨询会,形成了标准草稿。

(6)标准立项

2023年12月,召开标准立项论证会,专家组一致同意标准通过立项论证。

2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2.1标准制定的意义和目的

环境DNA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基于遗传学的环境DNA

(EnvironmentalDNA,eDNA)技术为监测和鉴定水体中物种多样性提供了新型替代手段。如

eDNA宏条形码技术(Metabarcoding)采集水样、沉积物、生物膜或生物组织样品,设计通

用引物扩增特定基因片段,借助高通量测序获得DNA条形码序列,通过数据库比对可以精

准地鉴别生物物种和环境中的群落结构信息。相比传统形态学,该方法具有经济高效,流程

标准化和精确性高等优势,极有可能会根本性地改变未来生物监测、生态评估和环境管理的

模式。自2011年以来,全球环境DNA条形码研究的相关论文超过1700余篇,其中美国发

表的论文数最多,其次为欧洲,我国发表论文数占全球总数的5%(图1)。尽管eDNA宏条

形码技术在微生物、藻类、无脊椎动物、鱼类甚至哺乳动物等各个类群中表现出了精确的物

种分辨能力,在物种多样性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该方法还处在实验室阶段,

不同的实验室采取的研究方法不一致,很难实现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大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