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摘历史我的教师梦.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3

我的老师梦

我真正值老师,是在高校毕业安排到贵州安顺地区卫生学校教书。对我来说这是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你想我从北京始终下到最边远的贵州,又是1960年的大饥饿的年头,而且在中等专业学校教语文,学生根本没有心思学。想走走不了,想考探讨生,又不让考。怎么办?我当时作了一个选择,用今日的话来说,也可以叫自我设计,这个设计几乎确定了我的一生。

我把自己的志向分成两个层面。首先是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只要主观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志向。我一分析,不管是环境多恶劣,反正我是老师,我就做一个最受欢迎的语文老师。这是一个现实的目标。同时我定了其次个目标,就是现实条件不具备的,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具备,须要等待的,要作打算的一个更大的志向。当时我的更大志向一个是到南京师大附中教书,其次个目标就是到北大教书,讲“我的鲁迅观”。

我先为实现现实的志向而努力。当时年轻,一下就把被褥搬到学生宿舍,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让我当班主任,我就做一个不是班主任的班主任。新学生一来我就先看学生入学照片,把他们全都记熟了,主动上门和每一个学生闲聊,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以后又编写学生学习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后来“文革”中“对学生太热忱”也成了我的一条罪状。我还和学生一起爬山、踢足球,完全打成一片。这样我很快就成为这个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但却害了学生。“文革”起先时到处挖“三家村”,我们学校以我为首就挖了四五个“三家村”:有和我踢球、爬山的,和我一起编墙报的,等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在和这些学生的共同生活当中,我感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经常想,假如没有这样一些学生,我确定很难在贵州坚持18年,更难渡过“文化”大革命这一关。可以说我是和这些贵州的学生结下了患难之交、生死之交的,所以后来到了北大,我还和他们保持联系。我经常说我这个学者有两个精神基地,一个是北大,一个是贵州,其联系纽带就是青年学生。

我去贵州讲学,以前卫校的学生,在电视上看到我,就立即到电视台打听我的地址,然后就聚集了好几位同学,还有的从几百里外赶到贵阳来看我。他们到现在还记得我,这一点仍旧让我感动。“文革”结束后,我考上了探讨生,就离开了这批学生。

——这就说到了我的其次个志向的梦:要到北大讲鲁迅,唯一的路就是考探讨生。而直到1978年,也就是我39岁时,才被允许考探讨生,而且只有一个月的打算时间。但其实我已经打算了18年:从21岁到贵州教书那一天起,我就利用业余时间,研读鲁迅作品,写了上百万字的笔记。正是靠这长期的积累,我最终赶上了最终一班车。

我有一种理念,就是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觉。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觉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师发觉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妙的东西被老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妙的东西也同时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

在上课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精神的沟通;上完课双方的精神都升华了。于是,每上一课,我都有一种期盼,因此,上课前也总有一种簇新感、兴奋感、惊慌感。我教了那么多年的书,但每一年在上第一节课时都特别惊慌。

我特别重视上第一节课,包括这次到附中来,为了上好第一节课,我在北京就先打算了两天,并且提前四天到附中来,就是为了要打算好这第一堂课。我为什么这样惊慌?就是因为心里没有底。我在北大上课是特别有把握的,北大的学生能理解我,但是附中的学生,已经是我孙子辈了,他们能理解我吗?能和我沟通吗?我和他们之间能有会心的微笑吗?有还是没有,关系着我的教化理念:我追求和学生之间的这种心灵的沟通。假如学生木呆呆地听我讲课,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就会觉得我的教化失败了。

?

为了避开这样的失败,就必需作充分的打算,把可能发生的一切,都要预先想好,作细心的设计。我的第一堂课的教案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的,包括一些重要的“闲谈”。开头要怎么讲,你要给学生一个什么“第一印象”,你通过你的一句话,把一个什么东西传递给学生,这些都要想好。第一堂课、开头几堂课上好了,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创建了一种自由沟通的气氛,以后的课就好上了,吊起的那颗心也就可以落下了。——我这次到附中上课,也许上到第三次课,当我高声朗读鲁迅《阿长和〈山海经〉》里最终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我望见学生的眼睛发亮了,就知道他们的心灵和我发生共鸣了。就在这一瞬间,鲁迅与学生,我与学生,也就是作者、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了心灵的相遇,不但这堂课胜利了,更意味着中学生们最终“认可”我这个原来是生疏的多少有点敬畏的高校教授了。

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中学与高校都教过,不知道教了多少届的学生,差不多每一届都要经验这样一个由生疏、惊慌的距离感到心灵沟通的过程。这

文档评论(0)

152****81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