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独立成分分析在遥感影像变化信息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前言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遥感图像的变化检测是对在特定波段上不同时间(或者日期)获取的多时相图像检测和辨识成像日期之间的地物的动态发展变化[1]。早期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变化检测手段主要是采取人工目视解译来进行的,而目视解译方法要求解译人员具有丰富的目视判读经验,并且工作量大,效率低下,最后得到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容易产生错误,难以保证前后一致性,所以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出现了很多应用于不同环境的变化检测方法[4],根据实现的途径主要可以分为3类[5]:
(1)基于简单代数运算,如图像差分、图像比值和图像回归分析。这类方法都是通过对多时相遥感图像进行代数运算,根据辐射值的差异检测出变化的区域[6]。
(2)基于图像分类,如分类后比较。这类方法首先对多时相遥感图像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后的地物类别进行变化检测。
(3)基于多变量分析的数据变换方法,如PCA,MAD和Canonical分析。PCA
变换是变化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基于二阶统计的方法,只有在源信号的统计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时,才能完全消除信号间的相关性,而对于非高斯信号则只能去除信号间的二阶相关性。但在多时相遥感图像中,各种地物的光谱特性并不都满足高斯分布,因此经过PCA
变换得到的各成分图像之间仍然存在高阶相关性,而这些相关信息会影响到变化信息的检测结果。独立成分分析(ICA)是近年出现的盲源信号分离技术,它不仅能够有效的消除信号间的二阶和高阶相关,而且使经其变换的各分量之间相互独立。ICA
利用了观测数据的高阶统计信息,能有效的对观测信号进行分解,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数据的维数,使后续聚类的规模不至过于庞大,所以将ICA
应用于多光谱数据的分解,它能有效的利用数据的高阶统计信息,去除数据间的相关性,更好地利用多光谱数据的光谱信息,从而提高分类精度。本文根据独立成分分析和不同时期遥感图像的特点,运用独立成分分析模型实现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以提高变化检测精度。
1.2独立成分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早期,法国学者Herault、Jutten和
Ans[7~9]在神经生物学的背景下,提出了一个特别的反馈电路(Feed
backCircuit),用于解决肌肉收缩运动编码的简化模型,从而引入了ICA技术。1986年,Herault和
Jutten[10]在美国举行的神经网络计算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反馈神经网络模型和一种基于Hebb
学习规则的学习算法,实现了两个独立源信号的盲分离。1991年,发表于SignalProcessing
杂志的三篇经典文章,标志着盲源分离研究的重大进展。1994年,Comon[11]从数学角度给出了ICA的统一框架,界定了
ICA方法的基本假设条件,明确指出了对比函数(Contrast
Function)的目标函数达到极大值来消除观测信号中的高阶统计关联,从
而实现盲源分离。1995年,Bell和Sejnowki基于信息极大化原理,发表了ICA
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文章[12][13]。其重要贡献在于:1)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特性来消除观测信号中的高阶统计相关性。2)用信息极大化准则建立目标函数,从而将信息论方法与ICA
结合起来。3)给出了神经网络式的最优迭代学习算法(简记为:Infomax算法或者B-S
算法),成为后续各种算法的基础。4)对具有10个说话人的鸡尾酒会问题给出了很好的分离效果。日本学者Amari等人[14][15]从参数空间的黎曼几何结构出发,给出了改进的Infomax
算法,该方法基于自然梯度方法,克服了原始Infomax
算法需要计算逆矩阵、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同期,法国学者Cardoso等人[16][17]从ICA
问题的李群结构出发,基于等变化性,提出了类似于自然梯度型算法的相
对梯度型算法,就学习算法的等变化性、稳定性和分离精度等问题给出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与最初的Infomax
算法相比,自然梯度型算法和相对梯度型算法避免了矩阵逆的计算,提高了算法的计算效率。1996年,Peadmutter
等[18][19]通过多变量概率密度函数的定义和在线参数估计方法,进一步推广了最初的Infomax
算法,得到了极大似然估计算法,从而扩大了可分离的源信号类型的范围。
基于极大似然目标函数,涌现出了众多的学习算法,比如极大似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