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页
八年级语文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作者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养成科学的思考方法。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是通过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
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理论。《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是“恐龙
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灭绝”,说明角度是通过“被压扁的沙
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目标导学二:比较说明思路
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恐龙无处不有》的说明思路:全文分
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
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第2—7段,
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第2、
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
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第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
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
文。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
二、教学新课来”考察;第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
目标导学一:比较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
1.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分为第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
中编排在一起,同在《新疆域》的章节里,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
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谈为第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
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
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性和严密性。
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思路:全文分
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第二部分为第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
2.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绍“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
象和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测试(含答案解析.pdf
-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语文《尊严》课件【三篇】 .pdf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精品(预热题).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附答案(综合卷).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参考答案(模拟题).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全国通用).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卷【满分必刷】.doc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练习题(含答案.pdf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与朱元思书(基础训练解析版) .pdf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教案5篇.pdf
文档评论(0)